Skip to content

Felix-Zhenghao/Felix-Learn-OS

 
 

Folders and files

NameName
Last commit message
Last commit date

Latest commit

 

History

6 Commits
 
 
 
 
 
 
 
 
 
 
 
 
 
 

Repository files navigation

从操作系统内核的角度看来,它上面的一切都属于用户态软件,而它自身属于内核态软件。无论用户态应用如何编写,是手写汇编代码,还是基于某种高级编程语言调用其标准库或三方库,某些功能总要直接或间接的通过操作系统内核提供的 系统调用 (System Call) 来实现。因此系统调用充当了用户和内核之间的边界。内核作为用户态软件的执行环境,它不仅要提供系统调用接口,还需要对用户态软件的执行进行监控和管理。

如果函数库和操作系统内核都不存在,那么我们就需要手写汇编代码来控制硬件,这种方式具有最高的灵活性,抽象能力则最低,基本等同于编写汇编代码来直接控制硬件。我们通常用这种方式来实现一些架构相关且仅通过高级编程语言无法描述的小模块或者代码片段。

fn main() {
    // do nothing
}

这段代码会对linux操作系统发出93次系统调用。这说明了现在的操作系统,如 Linux ,为了通用性,而实现了大量的功能。但对于非常简单的程序而言,有很多的功能是多余的。

Rust 语言是一种面向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开发的语言,所以在 Rust 语言生态中,有很多三方库也不依赖标准库 std 而仅仅依赖核心库 core。对它们的使用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我们的编程负担。它们是我们能够在裸机平台挣扎求生的最主要倚仗,也是大部分运行在没有操作系统支持的 Rust 嵌入式软件的必备。

CPU 可以通过物理地址来寻址,并 逐字节 地访问物理内存中保存的数据。

CPU 访问内存是通过数据总线(决定了每次读取的数据位数)和地址总线(决定了寻址范围)来进行的,基于计算机的物理组成和性能需求,CPU 一般会要求访问内存数据的首地址的值为 4 或 8 的整数倍。基本类型数据对齐是指数据在内存中的偏移地址必须为一个字的整数倍。结构体数据对齐,是指在结构体中的上一个数据域结束和下一个数据域开始的地方填充一些无用的字节,以保证每个数据域(假定是基本类型数据)都能够对齐(即按基本类型数据对齐)。对于 RISC-V 处理器而言,load/store 指令进行数据访存时,数据在内存中的地址应该对齐。如果访存 32 位数据,内存地址应当按 32 位(4字节)对齐。如果数据的地址没有对齐,执行访存操作将产生异常。这也是在学习内核编程中经常碰到的一种 bug。

真实计算机的加电启动流程: 第一阶段:加电后 CPU 的 PC 寄存器被设置为计算机内部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的物理地址,随后 CPU 开始运行 ROM 内的软件。我们一般将该软件称为固件(Firmware),它的功能是对 CPU 进行一些初始化操作,将后续阶段的 bootloader 的代码、数据从硬盘载入到物理内存,最后跳转到适当的地址将计算机控制权转移给 bootloader 。它大致对应于 Qemu 启动的第一阶段,即在物理地址 0x1000 处放置的若干条指令。可以看到 Qemu 上的固件非常简单,因为它并不需要负责将 bootloader 从硬盘加载到物理内存中,这个任务此前已经由 Qemu 自身完成了。 第二阶段:bootloader 同样完成一些 CPU 的初始化工作,将操作系统镜像从硬盘加载到物理内存中,最后跳转到适当地址将控制权转移给操作系统。可以看到一般情况下 bootloader 需要完成一些数据加载工作,这也就是它名字中 loader 的来源。它对应于 Qemu 启动的第二阶段。在 Qemu 中,我们使用的 RustSBI 功能较弱,它并没有能力完成加载的工作,内核镜像实际上是和 bootloader 一起在 Qemu 启动之前加载到物理内存中的。 第三阶段:控制权被转移给操作系统。由于篇幅所限后面我们就不再赘述了。

内存分布: 已初始化数据段保存程序中那些已初始化的全局数据,分为 .rodata.data 两部分。前者存放只读的全局数据,通常是一些常数或者是 常量字符串等;而后者存放可修改的全局数据。 未初始化数据段 .bss 保存程序中那些未初始化的全局数据,通常由程序的加载者代为进行零初始化,即将这块区域逐字节清零; 堆 (heap)区域用来存放程序运行时动态分配的数据,如 C/C++ 中的 malloc/new 分配到的数据本体就放在堆区域,它向高地址增长; 栈 (stack)区域不仅用作函数调用上下文的保存与恢复,每个函数作用域内的局部变量也被编译器放在它的栈帧内,它向低地址增长。

汇编器输出的每个目标文件都有一个独立的程序内存布局,它描述了目标文件内各段所在的位置。而链接器所做的事情是将所有输入的目标文件整合成一个整体的内存布局。

由于每个 CPU 只有一套寄存器,我们若想在子函数调用前后保持函数调用上下文不变,就需要物理内存的帮助。确切的说,在调用子函数之前,我们需要在物理内存中的一个区域 保存 (Save) 函数调用上下文中的寄存器;而在函数执行完毕后,我们会从内存中同样的区域读取并 恢复 (Restore) 函数调用上下文中的寄存器。无论是调用函数还是被调用函数,都会因调用行为而需要两段匹配的保存和恢复寄存器的汇编代码,可以分别将其称为 开场 (Prologue) 和 结尾 (Epilogue),它们会由编译器帮我们自动插入,来完成相关寄存器的保存与恢复。

应用程序总是难免会出现错误,如果一个程序的执行错误导致其它程序或者整个计算机系统都无法运行就太糟糕了。人们希望一个应用程序的错误不要影响到其它应用程序、操作系统和整个计算机系统。这就需要操作系统能够终止出错的应用程序,转而运行下一个应用程序。这种 保护 计算机系统不受有意或无意出错的程序破坏的机制被称为 特权级 (Privilege) 机制,它让应用程序运行在用户态,而操作系统运行在内核态,且实现用户态和内核态的隔离。

批处理系统的核心思想是:将多个程序打包到一起输入计算机。而当一个程序运行结束后,计算机会 自动 加载下一个程序到内存并开始执行。

如果没有特权级,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通过编译器形成一个单一执行程序来执行,导致即使是应用程序本身的问题,也会让操作系统受到连累,从而可能导致整个计算机系统都不可用了。

为了让应用程序获得操作系统的函数服务,采用传统的函数调用方式(即通常的 callret 指令或指令组合)将会直接绕过硬件的特权级保护检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RISC-V 提供了新的机器指令:执行环境调用指令(Execution Environment Call,简称 ecall )和一类执行环境返回(Execution Environment Return,简称 eret )指令。其中:

  • ecall 具有用户态到内核态的执行环境切换能力的函数调用指令;
  • sret :具有内核态到用户态的执行环境切换能力的函数返回指令。

执行环境的功能之一是在执行它支持的上层软件之前进行一些初始化工作。执行环境的另一种功能是对上层软件的执行进行监控管理。监控管理可以理解为,当上层软件执行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异常或特殊情况,导致需要用到执行环境中提供的功能,因此需要暂停上层软件的执行,转而运行执行环境的代码。

其他的异常则一般是在执行某一条指令的时候发生了某种错误(如除零、无效地址访问、无效指令等),或处理器认为处于当前特权级下执行的当前指令是高特权级指令或会访问不应该访问的高特权级的资源(可能危害系统)。碰到这些情况,就需要将控制转交给高特权级的软件(如操作系统)来处理。当错误/异常恢复后,则可重新回到低优先级软件去执行;如果不能恢复错误/异常,那高特权级软件可以杀死和清除低特权级软件,避免破坏整个执行环境。

与特权级无关的一般的指令和通用寄存器 x0 ~ x31 在任何特权级都可以执行。而每个特权级都对应一些特殊指令和 控制状态寄存器 (CSR, Control and Status Register) ,来控制该特权级的某些行为并描述其状态。

在实际进行系统调用的时候,我们需要按照 RISC-V 调用规范(即ABI格式)在合适的寄存器中放置系统调用的参数,然后执行 ecall 指令触发 Trap。在 Trap 回到 U 模式的应用程序代码之后,会从 ecall 的下一条指令继续执行,同时我们能够按照调用规范在合适的寄存器中读取返回值。

  • 静态绑定:通过一定的编程技巧,把多个应用程序代码和批处理操作系统代码“绑定”在一起。
  • 动态加载:基于静态编码留下的“绑定”信息,操作系统可以找到每个应用程序文件二进制代码的起始地址和长度,并能加载到内存中运行。

sscratch CSR 的用途:在特权级切换的时候,我们需要将 Trap 上下文保存在内核栈上,因此需要一个寄存器暂存内核栈地址,并以它作为基地址指针来依次保存 Trap 上下文的内容。但是所有的通用寄存器都不能够用作基地址指针,因为它们都需要被保存,如果覆盖掉它们,就会影响后续应用控制流的执行。事实上我们缺少了一个重要的中转寄存器,而 sscratch CSR 正是为此而生。从上面的汇编代码中可以看出,在保存 Trap 上下文的时候,它起到了两个作用:首先是保存了内核栈的地址,其次它可作为一个中转站让 sp (目前指向的用户栈的地址)的值可以暂时保存在 sscratch 。这样仅需一条 csrrw sp, sscratch, sp 指令(交换对 sp 和 sscratch 两个寄存器内容)就完成了从用户栈到内核栈的切换。

Releases

No releases published

Packages

No packages published

Languages

  • Rust 83.0%
  • Assembly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