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1
/
词学十讲.xml
2118 lines (2107 loc) · 226 KB
/
词学十讲.xm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478
479
480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489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667
668
669
670
671
672
673
674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686
687
688
689
690
691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743
744
745
746
747
748
749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764
765
766
767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782
783
784
785
786
787
788
789
790
791
792
793
794
795
796
797
798
799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847
848
849
850
851
852
853
854
855
856
857
858
859
860
861
862
863
864
865
866
867
868
869
870
871
872
873
874
875
876
877
878
879
880
881
882
883
884
885
886
887
888
889
890
891
892
893
894
895
896
897
898
899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927
928
929
930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941
942
943
944
945
946
947
948
949
950
951
952
953
954
955
956
957
958
959
960
961
962
963
964
965
966
967
968
969
970
971
972
973
974
975
976
977
978
979
980
981
982
983
984
985
986
987
988
989
990
991
992
993
994
995
996
997
998
999
1000
<?xml version="1.0" encoding="Unicode"?><?ci?>
<文档集 xmlns="http://longyusheng.org/schemas/article"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si:schemaLocation="http://longyusheng.org/schemas/article article.xsd">
<资料档案 archiveID="cixueshijiang">
<标题>词学十讲</标题>
<作者>龙榆生</作者>
<关键字>词牌</关键字>
<关键字>赏析</关键字>
<关键字>填词</关键字>
<关键字>词学</关键字>
<概述>
<段落>《词学十讲》是根据<专名>龙榆生</专名>先生词学学习创作课上讲义编辑而成的著作,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词学渊源、选调、作法等内容,同时也是讲解<专名>宋</专名>词欣赏的优秀读物。</段落>
</概述>
<著作权>《词学十讲》:<专名>北京出版社</专名>二零零五年版。</著作权>
<档案文章 fileID="lecture1">
<标题>第一讲 <专名>唐</专名><专名>宋</专名>歌词的特殊形式和发展规律</标题>
<正文>
<段落>词不称“作”而称“填”,因为它要受声律的严格约束,不像散文可以自由抒写。它的每一曲调都有固定形式,而这种特殊形式,是经过音乐的陶冶,<着重>在<链接 xhref="?f=lecture4">句读</链接>和<链接 xhref="?f=lecture5">韵位</链接>上都得和乐曲的节拍恰相谐会</着重>,有它整体的结构,不容任意破坏的。</段落>
<段落><着重>每一曲调的构成,它的轻重缓急和节奏关系,必得和作者所要表达的起伏变化的感情相应</着重>。这种“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由之准度”<注释>(见《元氏长庆集》卷二十三《乐府古题序》)</注释>的歌词形式,原来是古已有之的。“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就是我国文学史上所习用的词曲名称,也是从古乐府中所有“操”、“引”、“谣”、“讴”、“歌”、“曲”、“词”、“调”八种名称中拈取出来的。<专名>清</专名>人<专名>宋翔凤</专名>说:“<专名>宋</专名>、<专名>元</专名>之间,词与曲一也。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注释>(《乐府馀论》)</注释>因为这两种形式都得受曲调的制约,所以在声韵方面都是要特别讲究的。</段落>
<段落>词和曲的体制既然是由来已久,为什么直到<专名>唐</专名><专名>宋</专名>以后才大量发展成为定式呢?这就得追溯到声律论的发明和它在诗歌上的普遍应用,才能予以充分的说明。<专名>梁</专名>代<专名>沈约</专名>早就说过:“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注释>(《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论》)</注释>根据这个原则,积累了二百年的经验,才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专名>唐</专名>人所谓近体诗。这种近体诗,本身就富有它的铿锵抑扬的节奏感,音乐性异常浓厚。恰巧我国的音乐,到了这时,也在呈现着融合古今中外、推陈出新、逐步达到最高峰的繁荣景象。这样相挟俱变,推动了燕乐杂曲和长短句歌词的向前发展。据<专名>宋</专名>人<专名>郭茂倩</专名>《乐府诗集》卷七十九所标举的《近代曲辞》,表明了“倚声填词”由民间尝试而普遍流行的关键所在。<专名>郭茂倩</专名>说:</段落>
<引文><专名>唐</专名><专名>武德</专名>(<专名>唐</专名><专名>高祖</专名><专名>李渊</专名>年号)初,因<专名>隋</专名>旧制,用九部乐。<专名>太宗</专名>(<专名>李世民</专名>)增《高昌乐》,又造《燕乐》而去《毕礼曲》。其著令者十部:一曰《燕乐》,二曰《清商》,三曰《西凉》,四曰《天竺》,五曰《高丽》,六曰《龟兹》,七曰《安国》,八曰《疏勒》,九曰《高昌》,十曰《康国》,而总谓之燕乐。声辞繁杂,不可胜纪。凡燕乐诸曲,始于<专名>武德</专名>、<专名>贞观</专名>(<专名>太宗</专名>年号),盛于<专名>开元</专名>、<专名>天宝</专名>(<专名>明皇</专名><专名>李隆基</专名>年号)。其著录者十四调、二百二十二曲。</引文>
<段落>这和《旧唐书·音乐志》所称:“又自<专名>开元</专名>以来,歌者杂用胡
夷里巷之曲”,都可说明词所依的声究竟是些什么。燕乐诸曲,既然在<专名>开元</专名>、<专名>天宝</专名>间就已“声辞繁杂,不可胜纪”,这也说明<专名>唐</专名><专名>宋</专名>间所习用的“曲子词”一直跟着<专名>隋</专名><专名>唐</专名>燕乐的普遍流行而不断发展。民间艺人或失意文士,按照这种新兴曲调的节拍填上歌词,以便配合管弦,递相传唱。在<专名>明皇</专名>时代就已有了大量的创作,如<专名>敦煌</专名>所发现的《云谣集杂曲子》,只是仅存的沧海一粟而已。由于无名作者的文学修养不够,对声辞配合也还不能做到恰如其分,因而暂时难以引起诗人们的重视。一般仍多用五、七言近体诗或摘取长篇歌行中的一段,加上虚声,凑合着配上参差复杂的新兴曲调,把来应歌。如<专名>王维</专名>《送元二使关西》一绝句衍为《渭城曲》或《阳关三叠》,和<专名>李峤</专名>《汾阳行》中的“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专名>汾水</专名>上,惟有年年秋雁飞。”这种过渡办法,大概流行于宫廷宴会和士大夫间。至于市井间的歌唱,必然早已改用了适合“胡
夷里巷之曲”的长短句形式。<专名>唐</专名>中叶诗人,如<链接 xhref="#">韦应物</链接>、<链接 xhref="#">刘禹锡</链接>、<链接 xhref="#">白居易</链接>等,是比较关心民间文艺和新兴乐曲的。他们开始<书签 name="xinxingqudiao">应用新兴曲调依声填词</书签>。例如<专名>刘禹锡</专名>《<链接 xhref="$lyx-yijiangnan">和乐天春词</链接>》:</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浥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引用>
<出处>——《刘梦得外集》卷四</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他就在题内说明:“依《<链接 xhref="?fmt=">忆江南</链接>》曲拍为句。”这是身负重名的诗人有意依照新兴曲调的节拍来填写长短句歌词的有力证据。但<专名>刘禹锡</专名>采用的<链接 xhref="@刘禹锡">民间歌曲形式</链接>,也是分两个步骤来进行的。一个是沿用五、七言近体诗形式,略加变化,仍由唱者杂用虚声,有如《竹枝》、《杨柳枝》、《浪淘沙》、《抛球乐》之类。其《竹枝》引说明:</段落>
<引文>余来<专名>建平</专名>,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专名>吴</专名>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专名>淇</专名><专名>濮</专名>之艳。昔<专名>屈原</专名>居<专名>沅</专名>、<专名>湘</专名>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专名>荆</专名><专名>楚</专名>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专名>巴</专名>歈,知变风之自焉。</引文>
<引文>
<出处>——《刘梦得外集》卷四</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学作《竹枝》,还只是揣摩这种民间歌曲的声容态度,而不是依它的节拍,所以要“俾善歌者扬之”,也就是加上虚声以应节的意思。在这基础上进一步索性按者民歌曲拍填写长短句歌词,除上举《忆江南》外,还有《<链接 xhref="?fmt=">潇湘神</链接>》词二首:</段落>
<引文 xhref="$lyx-xxs-xiangshuiliu"/>
<引文 xhref="$lyx-xxs-banzhuzhi"/>
<引文>
<出处>——《刘梦得文集》卷九</出处>
</引文>
<段落><专名>唐</专名>代民间歌曲,经过<专名>刘</专名>、<专名>白</专名>一类大诗人的赏音重视,解散近体诗的整齐形式以应参差变化的新兴曲调,于是对“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越来越讲究了。到了<专名>晚唐</专名>诗人<链接 xhref="#">温庭筠</链接>“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下),遂成花间词派之祖。<专名>北宋</专名>“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链接 xhref="#柳永">柳</链接>)<专名>永</专名>为辞,始行于世”(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乐章》一集,遂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专名>柳</专名>词”(并见前者)。从此,由<专名>隋</专名><专名>唐</专名>燕乐曲调所孳乳寖多的急慢诸曲,以及结合近体诗的声韵安排,因而错综变化作为长短句,以应各种曲拍的小令、长调,也就有如“百花齐放”,呈现着繁荣璀璨之大观了。</段落>
<段落>由于此类歌曲多流行于市井间,以渐跻于士大夫的歌筵舞席上,作为娱宾遣兴之资,内容是比较贫乏的。从<链接 xhref="#">范仲淹</链接>、<链接 xhref="#">王安石</链接>开始,借用这个新兴体制来发抒个人的壮烈抱负,遂开<链接 xhref="#">苏轼</链接>一派“横放杰出、是曲子中缚不住”之风。<专名>王灼</专名>亦称:“<专名>东坡</专名>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碧鸡漫志》卷二)尽管<链接 xhref="#">李清照</链接>讥笑它是“句读不葺之诗”(<专名>宋</专名><专名>胡仔</专名>《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但能使“倚声填词”保持万古长新的光彩,正赖<专名>苏</专名>、<专名><链接 xhref="#辛弃疾">辛</链接>
</专名>(<专名>弃疾</专名>)一派的大力振奋,不为声律所压倒,这是我们所应特别注意学习的。</段落>
</正文>
</档案文章>
<档案文章 fileID="lecture2">
<标题>第二讲 <专名>唐</专名>人近体诗和曲子词的演化</标题>
<正文>
<段落><专名>琴</专名>按:为阅读方便故,将<专名>榆生</专名>先生之原讲义据其内容拆分为三部分如下,各部分标题为我所加。</段落>
<档案文章 fileID="lecture2-1">
<标题>近体诗</标题>
<正文>
<段落>要学填词,首先要学作所谓近体诗。因为这两者的形式之美,都是利用平仄两类长短不同的字调,两两相间地联缀起来,构成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相使用的高低抑扬的和谐音节,都得把“奇偶相生,轻重相权”八个字作为调整音韵的法则,不过长短句词曲比较更为错综复杂,变化特多而已。</段落>
<段落>近体诗的格式,主要为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两种。古有“两句一联,四句一绝”之说。而这两句之中,起承转合,构成一个整体,和我国民间广泛流行的曲调是恰相符合的。律诗例为八句,首尾单行,中间两个对偶,也和另一种流行曲调同其结构。所以这近体诗的组织形式,虽然貌似简单,而在音韵上的调整安排,是和音乐紧密结合,经过无数作者的苦心实践,才逐渐臻于完美,不是偶然的。</段落>
<段落>兹将近体诗的几种定格列举如下:</段落>
<副标题>(一)五言绝句</副标题>
<段落>(1)平起顺黏格:</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引用>
</引文>
<段落>例如:<专名>皇甫冉</专名>《婕妤怨》:</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双蛾几许长-?]]></引用>
</引文>
<段落>(2)仄起顺黏格:</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引用>
</引文>
<段落>例如:<专名>卢纶</专名>《塞下曲》:</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引用>
</引文>
<段落>(3)平起偏格:</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引用>
</引文>
<段落>例如:<专名>李端</专名>《听筝》:</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引用>
</引文>
<段落>(4)仄起偏格:</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引用>
</引文>
<段落>例如:<专名>李益</专名>《江南曲》:</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引用>
</引文>
<副标题>(二)七言绝句</副标题>
<段落>(1)平起顺黏格:</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引用>
</引文>
<段落>例如:<专名>王翰</专名>《凉州词》:</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引用>
</引文>
<段落>(2)仄起顺黏格:</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引用>
</引文>
<段落>例如:<专名>刘长卿</专名>《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引用>
</引文>
<段落>(3)平起偏格:</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引用>
</引文>
<段落>例如:<专名>杜甫</专名>《江南逢李龟年》:</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引用>
</引文>
<段落>(4)仄起偏格:</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引用>
</引文>
<段落>例如:<专名>白居易</专名>《对酒》:</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百岁无多时壮健,一春能几日晴明-。
相逢切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引用>
</引文>
<段落>在上述八个例子中,五言每句的第一字、七言每句的第一第三两字,一般是可以自由变化的。但变动过多就得上下相救,如上句既改为“平仄仄平”,下句最好得变成“仄平平仄”子类。五言句的第三第四两字、七言句的第五第六两字,也可以平仄互换,如原改用“平仄仄”,也可以改成“仄平仄”,这也是另一种救法。至于词的格式,随着各个曲调所表现的感情起伏而相与起伏变化,就更错综复杂了。</段落>
<段落>一般所谓律诗,也只能把绝句的平仄安排重复一次。但中间四句必须运用对偶,使胸腹饱满,符合奇偶相生的法则。这对偶的构成,在词义上要虚实相当,铢两悉称,在字调上却要平仄相反,刚柔相济。兹更举例如下:</段落>
<副标题>(一)五言律诗</副标题>
<段落>(1)平起偏格:</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引用>
</引文>
<段落>例如:<专名>孟浩然</专名>《过故人庄》:</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引用>
</引文>
<段落>(2)仄起偏格:</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引用>
</引文>
<段落>例如:<专名>骆宾王</专名>《在狱咏蝉》:</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引用>
</引文>
<段落>(3)平起正格:</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引用>
</引文>
<段落>例如:<专名>杜甫</专名>《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晨钟云岸湿,胜地石堂烟-。
柔橹轻鸥外,含情觉汝贤-。]]></引用>
</引文>
<段落>(4)仄起正格:</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引用>
</引文>
<段落>例如:<专名>王维</专名>《观猎》:</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引用>
</引文>
<副标题>(二)七言律诗</副标题>
<段落>(1)平起偏格:</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引用>
</引文>
<段落>例如:<专名>杜甫</专名>《恨别》:</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引用>
</引文>
<段落>(2)仄起偏格:</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引用>
</引文>
<段落>例如:<专名>杜甫</专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引用>
</引文>
<段落>(3)平起正格:</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引用>
</引文>
<段落>例如:<专名>杜甫</专名>《江村》:</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引用>
</引文>
<段落>(4)仄起正格:</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引用>
</引文>
<段落>例如:<专名>李商隐</专名>《马嵬》:</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引用>
</引文>
<段落>上面所列举的格式,都是遵循<专名>沈约</专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基本法则而调整建立起来的。它的平仄安排,虽然有些可以自由出入,但得衡量整体的音节关系,务必使它既利于喉吻,又能与所表达的感情起伏恰相适应,才算合乎规矩,达到谐协美听的程度。</段落>
<段落>我们如能掌握近体诗关于声韵安排的基本法则,并且予以实际锻炼,就会明白怎样运用汉语的不同字调来填写各种不同曲调的歌词,使之和谐悦耳,适合配曲者和歌唱者的要求,进而达到“字正腔圆”的境界。</段落>
</正文>
</档案文章>
<档案文章 fileID="lecture2-2">
<标题>曲子词之短调小令</标题>
<正文>
<段落>打破近体诗、绝诗的整齐形式,演化成为句读参差、声韵复杂的曲子词,最初还只是就原有句式酌加增减,期与杂曲小令的节拍相应,有如第一讲所曾提到的<链接 xhref="#">刘禹锡</链接>《忆江南》和《潇湘神》等。此外,如<链接 xhref="#">张志和</链接>的《<链接 xhref="$zzh-ygz-xisaishanqian">渔歌子</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zzh-ygz-xisaishanqian"/>
<引文>
<出处>——见《尊前集》</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俨然一首七绝,不过破第三句的七言为三言两句,并增一韵而已。又如<链接 xhref="#">韩偓</链接>的《<链接 xhref="?fmt=">浣溪沙</链接>》:</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拢鬓新收玉步摇-,背灯初解绣裙腰-,枕寒衾冷异香焦-。
深院下关春寂寂,落花和雨夜迢迢-,恨情残醉却无聊-。]]></引用>
<出处>——见《尊前集》</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又是一首七律,减去一联,或两首七绝,各减一句;平仄声韵都和近体诗、绝没有多大区别。至于<专名>北宋</专名>词家们一般经常使用的《<链接 xhref="?fmt=">鹧鸪天</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ss-zgt-linduanshanming"/>
<引文>
<出处>——苏轼《东坡乐府》</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这又是一首七律,不过破第五句的七言为三言偶句,并增一韵而已。又如《<链接 xhref="?fmt=">定风波</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ss-dfb-motingchuanlin"/>
<引文>
<出处>——苏轼《东坡乐府》</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俨然两首完整的失黏格七绝,不过上半阕增一个两言短韵句,下半阕增两个两言短韵句而已。</段落>
<段落>至于《<链接 xhref="?fmt=">浪淘沙</链接>》一曲,<专名>唐</专名>人原多沿用七绝形式,加虚声以应节拍,例如<链接 xhref="#">刘禹锡</链接><链接 xhref="$lyx-langtaosha">所作</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lyx-langtaosha"/>
<引文>
<出处>——《刘宾客文集》</出处>
</引文>
<段落>后来演化成为长短句的《<链接 xhref="?fmt=">浪淘沙</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ly-lts-lianwaiyuchan"/>
<引文>
<出处>——《李后主词》</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在四个七言句子之外,增加了四言四句、五言两句,就变得复杂多了。但在每句的平仄安排,仍然和绝句没什么差别,不过上下阕前三句都是句句协韵,表示情感的迫促,至第四句才用仄收,隔句一协,略转和婉,和七绝情调有所不同而已。</段落>
<段落>再如《<链接 xhref="?fmt=">菩萨蛮</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lb-pusaman"/>
<引文>
<出处>——传为李白作,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这是混合五、七言绝句形式而加以错综变化,组织成功的。前后阕都用两句换韵,平仄互转;开首两个七言句的平仄安排又违反近体诗的惯例,是适宜于表现迫促情绪的。</段落>
<段落>又如《<链接 xhref="?fmt=">卜算子</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ss-bsz-queyueguashutong"/>
<引文>
<出处>——苏轼《东坡乐府》</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这也是参用五、七言近体诗的句式组成的,而两句一联中的平仄安排全部违反近体诗的惯例,并且韵部都得用上、去声,所以和婉之中,微带拗怒,适宜表达高峭郁勃的特殊情调,和《菩萨蛮》显示的声情又有差别。</段落>
<段落>上面约略举了几个例子,以说明近体诗和曲子词在句式和声韵上的演化关系。这只是就短调小令来讲,至于慢曲长调,那它的变化就更加错综复杂得多了。</段落>
</正文>
</档案文章>
<档案文章 fileID="lecture2-3">
<标题>曲子词之慢曲长调</标题>
<正文>
<段落>谈到慢曲长调,有的原始单独存在的杂曲,有的却从整套大曲中抽出一遍来,配上歌词,独立演唱。<专名>王灼</专名>就曾说过:“凡大曲,就本宫调制引、序、慢、近、令,盖度曲者常态。”(《碧鸡漫志》卷三)例如《水调歌》,据《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解题:“<专名>唐</专名>曲凡十一叠,前五叠为歌,后六叠为入破,其歌第五叠五言,调声最为怨切。”当时所配歌词,前五叠为七绝四首、五绝一首,后六叠为七绝五首、五绝一首。怎样缀合虚声以应曲拍,以音谱无存,无法考查。至填词所用《<链接 xhref="?fmt=">水调歌头</链接>》,该是摘用《水调歌》前五叠的曲拍,演成下面这种形式:</段落>
<引文 xhref="$ss-sdgt-mingyuejishiyou"/>
<引文>
<出处>——苏轼《东坡乐府》</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这是用三、四、五、六、七言的不同句式混合组成,而以五言为主,副以两个六言偶句。其五言或六言偶句的平仄安排,亦皆违反近体律诗的惯例,它的音节高亢而稍带凄音,殆仍符合“第五叠五言调声最为怨切”的遗响。</段落>
<段落>又如《梁州》大曲,据<专名>王灼</专名>称,曾见一本,有二十四段,叫作《凉州排遍》。他说:“后世就大曲制词者类皆简省,而管弦家又不肯从首至尾吹弹,甚者学不能尽。”(《碧鸡漫志》卷三)他所见到的《凉州排遍》,大概也就是<专名>元稹</专名>《琵琶歌》里面所提“<专名>梁州</专名>大遍最豪嘈”的《梁州大遍》中的一部分。这排遍竟有二十四段之多,而《乐府诗集》卷七十九所载《凉州曲》只存五段,前三段配以七绝二首,五绝一首,后排遍二段,都配上一首七绝。后来有人从其中摘出一两段,演出成为《梁州令叠韵》:</段落>
<引文 xhref="$cbz-lzldy-tianyexianlaiguan"/>
<引文>
<出处>——晁补之《晁氏琴趣外篇》卷一</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这两段和后两段的句式和声韵安排完全一样,可能是就原有曲拍截取一、两段制为小令,再在填词时重复一次,所以叫做《梁州令叠韵》。把它和《乐府诗集》所传五段歌词来相对照,这种错综变化是无任何迹象可寻了。</段落>
<段落>又如《霓裳羽衣曲》,据<链接 xhref="#">白居易</链接>和<专名>元微之</专名>《霓裳羽衣舞曲》自注:“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也。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又说:“《霓裳》曲十二遍而终。凡曲将毕,皆节拍促速,惟《霓裳》之末,长引一声也。”(《白氏长庆集》)从这些话里面,可以推测到<专名>唐</专名>大曲的一般结构;而这《霓裳羽衣曲》的节奏,恰如<专名>白</专名>氏此歌所形容:“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錚!”又称:“中序搫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坼”,正可推想到这一套最负重名的大曲的声容态度是怎样动人的。<专名>南宋</专名>音乐家<专名>姜夔</专名>曾称:“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辞……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他所作的《<链接 xhref="$jk-nszxdy-tinggaozhengwangji">霓裳中序第一</链接>》,其词如下:</段落>
<引文 xhref="$jk-nszxdy-tinggaozhengwangji"/>
<引文>
<出处>——《白石道人歌曲》</出处>
</引文>
<段落>细玩<专名>姜</专名>词的音节,在韵位和平仄的安排上,都使人有“秋竹竿裂春冰坼”的感觉。这些曲词是紧密结合原有曲调的抑扬抗坠,巧妙运用四声字调而组成,非一般近体诗的格律所能概括得了的。</段落>
</正文>
</档案文章>
</正文>
</档案文章>
<档案文章 fileID="lecture3">
<标题>第三讲 选调和选韵</标题>
<正文>
<段落><专名>琴</专名>按:为阅读方便故,将<专名>榆生</专名>先生之原讲义据其内容拆分为二部分如下,各部分标题为我所加。</段落>
<档案文章 fileID="lecture3-1">
<标题>选调须声意相谐</标题>
<正文>
<段落>填词既称倚声之学,不但它的<链接 xhref="?f=lecture4">句度长短</链接>,<链接 xhref="?f=lecture5">韵位疏密</链接>,必须与所用曲调(一般叫做词牌)的节拍恰相适应,就是歌词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起伏变化的不同情感,也得与每一曲调的声情恰相谐会,这样才能取得音乐与语言、内容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使听者受其感染,获致“能移我情”的效果。<专名>北宋</专名>音乐理论家<专名>沈括</专名>就曾说过:“<专名>唐</专名>人填曲,多咏其曲名,所以哀乐与声,尚相谐会。今人则不复知有声矣!哀声而歌乐词,乐声而歌怨词,故语虽切而不能感动人情,由声与意不相谐故也。”(《梦溪笔谈》卷五《乐律》)“声与意不相谐”,由于填词者对每一曲调的声容不曾作过深入的体味,尤其在词体逐渐脱离音乐而不复可歌之后,学者只知按着一定格式任意“填”词,尽管平仄声韵一点儿不差,但最主要的各个曲调原有的声情却被弄反了,那当然是很难感动人心的。譬如《<链接 xhref="?fmt=">六州歌头</链接>》,只适宜于抒写苍凉激越的豪迈感情,如果拿来填上缠绵哀婉、抒写儿女柔情的歌词,那就必然要导致“声与意不相谐”的结果。<专名>南宋</专名>初期的<专名>程大昌</专名>就曾提到:“《六州歌头》,本鼓吹曲也。近世好事者倚其声为吊古词,音调悲壮,又以古兴亡事实文之。闻其歌,使人慷慨,良不与艳词同科,诚可喜也。”(《词林纪事》卷九引《演繁露》)这就说明此一曲调的声情是只适宜于表达激越怀抱的。现存<专名>宋</专名>人作品以<链接 xhref="#">贺铸</链接>为最早。<专名>南宋</专名>初期此词填的最多,也恰恰反映了时代特点。兹举<专名>贺铸</专名>和<链接 xhref="#">张孝祥</链接>所作各一阕为例。</段落>
<段落>(一)<链接 xhref="$hz-lzgt-shaonianxiaqi"><专名>贺</专名>作</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hz-lzgt-shaonianxiaqi"/>
<引文>
<出处>——《东山乐府》</出处>
</引文>
<段落>(二)<链接 xhref="$zxx-lzgt-changhuaiwangduan"><专名>张</专名>作</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zxx-lzgt-changhuaiwangduan"/>
<引文>
<出处>——《于湖居士长短句》</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从这个词牌的声韵安排上来谈,它连用了大量的三言短句,一气驱使,旋折而下,构成了它的“繁音促节”,恰宜表达紧张急迫激昂慷慨的壮烈情绪。<专名>贺铸</专名>掌握了这一特点,选用了音色洪亮的“东钟”韵部,更以平、上、去三声互协,几乎句句押韵,增加了它那“繁音促节”的声容之美,恰与作者所要发抒的奇情壮采相称,烘托出一种苍凉郁勃的不平之鸣,和<专名>元</专名>杂剧家<专名>关汉卿</专名>《不伏老》北曲散套的气派差相仿佛,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专名>张孝祥</专名>把这词牌用来抒写个人对<专名>南宋</专名>初期强敌压境而统治阶级却一味屈辱求和的悲愤感情,改用了清劲的“庚青”韵部,也能显示出本曲的激壮情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但他忽略了仄韵部分,对“繁音促节”的声容之美是较欠缺的。和<链接 xhref="#">辛弃疾</链接>同时的<链接 xhref="#">韩元吉</链接>,也曾选用过这一词牌来表达个人的柔情别绪:</段落>
<引文 xhref="$hyj-lzgt-dongfengzhuoyi"/>
<引文>
<出处>——《南涧诗馀》</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作者只体会到“繁音促节”适宜表现紧促心情的一面,同时也了解到兼协仄韵是可以增加本调的声容之美,他却选用了“萎而不振”的“支思”和“齐微”两部韵,虽然和他所要表达的感情是颇相适应的,但和本调的原有声情确是截然两回事了。</段落>
<段落><专名>唐</专名><专名>宋</专名>遗谱,在<专名>元</专名><专名>明</专名>之后,几乎全部失传。<专名>敦煌</专名>发现的<专名>唐</专名>写本琵琶谱中还保存了若干曲调,而且标明急曲子的有《胡相问》一曲,标明慢曲子的有《西江月》、《心事子》二曲,标明慢曲子和急曲子交替使用的有《倾杯乐》、《伊州》二曲。大抵《倾杯乐》和《伊州》是属于成套的大曲,所以一段慢调,一段急调,更替者演奏,借以表达疾徐变化的不同情感。但这个琵琶谱都是有声无辞的,我们还没有办法拿来说明这些曲调的声情配合的关系。除此以外,就只有<链接 xhref="#">姜夔</链接>的十七支自度曲,旁缀音谱(并见《白石道人歌曲》);又<专名>明</专名>人<专名>王骥德</专名>从<专名>文渊阁</专名>所藏《乐府浑成》录出小品谱两段(《方诸馆曲律》卷四《杂论》第三十九下),可供探讨。所以,要一一说明<专名>唐</专名><专名>宋</专名>词所用曲调的声情究竟是怎样,是有困难的。但就前人遗作予以参互比较,把每一曲调的句度长短、字音轻重、韵位疏密和它的整体结构弄个明白,也就可以仿佛每一曲调的声容,使“哀乐与声,尚相谐会”。例如短调中的《<链接 xhref="?fmt=">破阵子</链接>》,是适宜表达激昂情绪的。举<链接 xhref="#">辛弃疾</链接>所作《<链接 xhref="$xqj-pzz-zuilitiaodeng">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链接>》如下:</段落>
<引文 xhref="$xqj-pzz-zuilitiaodeng"/>
<引文>
<出处>——《稼轩长短句》</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我们仔细玩味一下这个调子的声情所以激壮,主要在前后阕的两个七言偶句,正和《<链接 xhref="?fmt=">满江红</链接>》的两个七言偶句性质相近。一般词调内,遇到连用长短相同的句子而作对偶形式的,所有相当地位的字调,如果是平仄相反,那就会显示和婉的声容,相同就要构成拗怒,就等于阴阳不调和,从而演为激越的情调。这关键有显示在句子中间的,也有显示在句末一字的。单就《破阵子》和《满江红》两个曲调,可以窥探出这里面的一些消息。至于<专名>苏</专名><专名>辛</专名>派词人所常使用的《<链接 xhref="?fmt=">水龙吟</链接>》、《<链接 xhref="?fmt=">念奴娇</链接>》、《<链接 xhref="?fmt=">贺新郎</链接>》、《<链接 xhref="?fmt=">桂枝香</链接>》等曲调,所以构成拗怒音节,适宜于表现豪放一类的思想感情,它的关键在于几乎每句都用仄声收脚,而且除《水龙吟》例用上去声韵,声情较为郁勃外,馀如《满江红》、《念奴娇》、《贺新郎》、《桂枝香》等,如果用来抒写激壮情感,就必须选用短促的入声韵,才能情与声会,取得“读之使人慷慨”的效果。《满江红》也可改作平韵,<专名>姜夔</专名>曾在<专名>巢湖</专名>用为迎神送神的歌曲。列举如下:</段落>
<引文 xhref="$jk-mjh-xianmulaishi"/>
<引文>
<出处>——《白石道人歌曲》</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作者把许多收脚的字调都改用了平声,就立刻使人感到音节谐婉,富有雍容华贵的情调。此作和<专名>岳飞</专名>的作品对读,一舒徐而一繁促,风致是绝不相同的了。</段落>
<段落>短调小令,那些声韵安排大致接近近体律、绝诗而例用平韵的,有如《<链接 xhref="?fmt=">忆江南</链接>》、《<链接 xhref="?fmt=">浣溪沙</链接>》、《<链接 xhref="?fmt=">鹧鸪天</链接>》、《<链接 xhref="?fmt=">临江仙</链接>》、《<链接 xhref="?fmt=">浪淘沙</链接>》之类,音节都是相当谐婉的,可以用来表达各种忧乐不同的思想感情,差别只在韵部的适当选用。这里暂不多谈了。</段落>
<段落>适宜表达轻柔婉转、往复缠绵情绪的长调的,有如:</段落>
<段落>《<链接 xhref="?fmt=">满庭芳</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qg-mtf-shanmoweiyun"/>
<引文>
<出处>——<专名>秦观</专名>《淮海居士长短句》</出处>
</引文>
<段落>《<链接 xhref="?fmt=木兰花">木兰花慢</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ly-mlhm-chaitonghualanman"/>
<引文>
<出处>——<专名>柳永</专名>《乐章集》</出处>
</引文>
<段落>《<链接 xhref="?fmt=">凤凰台上忆吹箫</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lqz-fhtsycx-xianglengjinni"/>
<引文>
<出处>——《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十录<专名>李清照</专名>《漱玉词》</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我们只要约略检查一下上面三个长调的声韵组织、平仄安排以及对偶关系,就很清楚地看出它是适宜于表达柔情的。它在结构方面,尽管句度参差,有了许多变化,但在运用声律上,却是牢牢掌握着近体诗的基本法则,从而它所构成的音节也就特别和谐悦耳。当然,由于作者选用各个不同韵部,也就可以表现各类不同情感,然而基本情调确是一致的。</段落>
<段落>适宜表现苍凉郁勃情绪的长调的,有如《<链接 xhref="?fmt=">摸鱼儿</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xqj-mye-gengnengxiaojifan"/>
<引文>
<出处>——<专名>辛弃疾</专名>《<链接 xhref="$xqj-mye-gengnengxiaojifan"><专名>淳熙</专名>已亥,自<专名>湖北</专名>漕移<专名>湖南</专名>,同官<专名>王正之</专名>置酒<专名>小山亭</专名>,为赋</链接>》见《稼轩长短句》</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这个长调的音节用“欲吞还吐”的吞唱式组成。关键在开端就运用一个上三下四的逆挽句式,再加上前后阕又都使用了三言短句,接着一个上三下七的特殊句式,从而呈现着一种低佪往复、掩抑零乱的姿态。韵位安排又是那么忽疏忽密,显示着“欲语情难说出”的哽咽情调,而且必得选用上去声韵部,不能像用入声韵那样可以尽情发泄,使人低吟密咏,大有<专名>白居易</专名>“幽咽泉流冰下难”(《琵琶行》)之感。填写这长调的作品,最早见于<链接 xhref="#">晁补之</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cbz-mye-maibeitang"/>
<引文>
<出处>——《晁氏琴趣外篇》卷一《东皋寓居》</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这情调和<专名>辛</专名>词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过<专名>辛</专名>词所感更深,情绪也更郁勃。<专名>刘熙载</专名>说:“<专名>辛</专名>词所本,即<专名>无咎</专名>(<专名>补之</专名>字)《<链接 xhref="$cbz-mye-maibeitang">摸鱼儿</链接>》‘买陂塘旋栽杨柳’之波澜”(《艺概》卷四《词曲概》),也只是就它的声容态度上来讲的。</段落>
<段落>短调小令类似上面这种适宜抒写幽咽情调的,有《<链接 xhref="?fmt=">蝶恋花</链接>》、《<链接 xhref="?fmt=">青玉案</链接>》等,也都得选用上去声韵部。例如<链接 xhref="#">欧阳修</链接>的《<链接 xhref="$fys-tingyuanshenshen">蝶恋花</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fys-tingyuanshenshen"/>
<引文>
<出处>——《六一词》</出处>
</引文>
<段落>又如<链接 xhref="#">贺铸</链接>的《<链接 xhref="$hz-htl-lingbobuguo">青玉案</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hz-htl-lingbobuguo"/>
<引文>
<出处>——《东山乐府》</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这两个短调所以适宜表达低佪掩抑、哽咽幽怨的感情,是因为全阕除《蝶恋花》的四言句外,整个都用仄声字收脚,这就呈现一种拗怒的声容,也包含欲吞还吐的情调。举一反三,对选调填词,是倚声家所宜细心体验的。</段落>
</正文>
</档案文章>
<档案文章 fileID="lecture3-2">
<标题>选韵须细辨声情</标题>
<正文>
<段落>关于不同韵部表现不同情感,也就是掌握<链接 xhref="?f=lecture1">第一讲</链接>所提到的“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的基本法则来灵活运用,上面也略举例说明过了。</段落>
<段落>那么究竟各个韵部的性质有什么不同呢?词韵是平声和入声独用,上声和去声同用。<专名>清</专名>初<专名>黄周星</专名>论曲,有“三仄更须分上去,两平还要辨阴阳”的说法(见<专名>黄</专名>著《制曲枝语》)。这在填词时也得予以注意,且待<链接 xhref="?f=lecture8">第八讲</链接>中再为仔细分析。</段落>
<段落>词韵的分部,据所传<专名>南宋</专名>初期<专名>菉斐轩</专名>刊本《词林韵释》,并以平统上、去,又将入声派入其他三声。有人说是为填写北曲而设。它的韵目如下:</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⑴东红 ⑵邦阳 ⑶支时 ⑷齐微 ⑸车夫
⑹皆来 ⑺真文 ⑻寒间 ⑼鸾端 ⑽先元
⑾萧韶 ⑿和何 ⒀嘉华 ⒁车邪 ⒂清明
⒃幽游 ⒄金音 ⒅南山 ⒆占炎]]></引用>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把这韵目来和确为北曲而设的《中原音韵》(<专名>元</专名><专名>高安</专名><专名>周德清</专名>著)两相比较,还是颇有出入的。<专名>周</专名>的分部如下:</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⑴东钟 ⑵江阳 ⑶支思 ⑷齐微 ⑸鱼模
⑹皆来 ⑺真文 ⑻寒山 ⑼桓欢 ⑽先天
⑾萧豪 ⑿歌戈 ⒀家麻 ⒁车遮 ⒂庚青
⒃尤侯 ⒄侵寻 ⒅监咸 ⒆廉纤]]></引用>
</引文>
<段落>这十九部韵的不同性质,据<专名>明</专名>人<专名>王骥德</专名>说:</段落>
<引文>各韵为声,亦各不同。如“东钟”之洪,“江阳”、“皆来”、“萧豪”之响,“歌戈”、“家麻”之和,韵之最美听者。“寒山”、“桓欢”、“先天”之雅,“庚青”之清,“尤侯”之幽,次之。“齐微”之弱,“鱼模”之混,“真文”之缓,“车遮”之用杂入声,又次之。“支思”之萎而不振,听之令人不爽。至“侵寻”、“监咸”、“廉纤”,开之则非其字,闭之则不宜口吻,勿多用可也。</引文>
<引文>
<出处>——《方诸馆曲律》卷三《杂论》第三十九上</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他虽是为着唱曲来谈,而且谈得也很笼统,但各韵部的声情不同,确是事实,在填词选韵时也是值得参考的。</段落>
<段落><专名>明</专名>末<专名>沈谦</专名>另编《词韵》,也分十九部,但平上去并为十四部,每部拈出平上个一字作为韵目,又别立入声韵五部。全目如下:</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⑴东董 ⑵江讲 ⑶支纸 ⑷鱼语 ⑸佳蟹
⑹真轸 ⑺元阮 ⑻萧筱 ⑼歌哿 ⑽麻马
⑾庚梗 ⑿尤有 ⒀侵寝 ⒁覃感 ⒂屋沃
⒃觉药 ⒄质陌 ⒅物月 ⒆合洽]]></引用>
</引文>
<段落><专名>清</专名><专名>道光</专名>间,<专名>吴</专名>人<专名>戈载</专名>又著《词林正韵》,虽比较精密,但也只是把<专名>唐</专名>韵二百六部合并为平上去十四部、入声五部,基本上还是和<专名>沈</专名>书相同的。</段落>
<段落>语言随着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韵部也就跟着常有分合,但除《中原音韵》以下的北音系统消灭了入声,和词韵截然殊致外,其他各部还是差别不大的。</段落>
</正文>
</档案文章>
</正文>
</档案文章>
<档案文章 fileID="lecture4">
<标题>第四讲 论句度长短与表情关系</标题>
<正文>
<段落><专名>琴</专名>按:为阅读方便故,将<专名>榆生</专名>先生之原讲义据其内容拆分为五部分如下,各部分标题为我所加。</段落>
<档案文章 fileID="lecture4-1">
<标题>曲词句式的历史发展</标题>
<正文>
<段落>长短句歌词的形式之美,是根据“奇偶相生、轻重相权”的八字法则加以错综变化而构成的。它一方面依照每一曲调的抑扬抗坠的音节,参之以曲中所表感情的起伏动荡而给以妥善的安排;一方面吸收《诗经》、《楚辞》以至<专名>汉</专名><专名>魏</专名><专名>六朝</专名>乐府诗和<专名>唐</专名>代各大诗家所创古、近体诗的特殊音节而予以“各适物宜”的调剂;这样取得音乐与语言的密切结合,经过无数诗人与民间艺人的不断实践,使得每一词牌的句式和韵位都有了它的定型。我们要在有丰富遗产的古典诗词基础上推陈出新,以利新型格律诗和各种戏曲或曲艺歌词的发展,这问题是值得仔细探讨的。</段落>
<段落>根据个人对<专名>唐</专名><专名>宋</专名>曲子词的学习经验,并以同一类型的词牌的分析比较,乃至同一词牌不同作家作品的对勘,深切感到这一特殊形式,虽然<专名>宋</专名><专名>元</专名>以后已和原有曲调的音乐脱离,以至成为“句读不葺之诗”,但它的句式参差,看来好像非常自由,而实际得受多方面的制约,对表达喜怒哀乐等等不同情感,关系却是十分重大的。</段落>
</正文>
</档案文章>
<档案文章 fileID="lecture4-2">
<标题>郁勃激越的曲调</标题>
<正文>
<段落>一般说来,每一歌词的句式安排,在音节上总不出和谐和拗怒两种。而这种调节关系,有表现在整阕每个句子中间的,有表现在每个句子的落脚字的。表现<着重>在整体结构上的,首先要看它在句式奇偶和句度长短方面怎样配置,其次就看它对每个句末的字调怎样安排,从这上面显示语气的急促和舒徐,声情的激越与和婉</着重>。例如<链接 xhref="?f=lecture3-1">第三讲</链接>中所举的《<链接 xhref="?fmt=">六州歌头</链接>》,就因为它接连使用三言短句,构成繁音促节,所以适宜表达激昂慷慨的壮烈情感。在小令短调中,有如《<链接 xhref="?fmt=">钗头凤</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ly-ctf-hongsushou"/>
<引文>
<出处>——<专名>陆游</专名>《放翁词》</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链接 xhref="$ly-ctf-hongsushou">这一曲调</链接>,上下阕各叠用四个三言短句,四个四言偶句,一个三字叠句,而且每句都用仄声收脚,尽管全阕四换韵,但不使用平仄互换来取得和婉,却在上半阕以上换入,下半阕以去换入,这就构成整体的拗怒音节,显示一种情急调苦的姿态,是恰宜表达作者当时当地的苦痛心情的。</段落>
<段落>又如《撼庭秋》:</段落>
<引文 xhref="$ys-htq-bielaiyinxin"/>
<引文>
<出处>——<专名>晏殊</专名>《珠玉词》</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这一曲调的组成几乎全部都是用的偶句,而上半阕在开首一个六言偶句之后,接上一个改用逆入的上一下四句式,把冲动的感情勉强拽住,恰如书法家所谓“无垂不缩”的道理,以下接着三个四言偶句,句句仄收,显示一种倔强的情调。下半阕在前后重复运用这个形式中间,只加一个承上领下的去声字(“念”字),使整个音节呈现着一种劲挺的姿势。应用这类的曲调来表达离情,是不会流于软媚的。</段落>
<段落>推演这类句式的节奏声容,从而构成适宜抒写凄壮郁勃情绪的长调,有如《<链接 xhref="?fmt=">水龙吟</链接>》是最好的范例:</段落>
<引文 xhref="$xqj-sly-chutianqianli"/>
<引文>
<出处>——<专名>辛弃疾</专名>《登<专名>建康</专名><专名>赏心亭</专名>》,见《稼轩长短句》</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这一长调的整体结构主要是以十七个四言偶句构成,而上下阕各以三个偶句组成一个片段。但从整体上看,又复偶中有奇,俨然如<专名>岑参</专名>《走马川行》中“<专名>轮台</专名>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那样三句一气联翩直下的变格,和《撼庭秋》的句式配置则完全相同。除了前半阕的句脚字用了两个平声,后半阕又用一个平声,从而使音节略转谐婉外,其馀并用仄声收脚。而在前半阕的后段,用了一个“把”字,领下两个四言偶句、两个三言奇句;后半阕的后段,用了一个“倩”字,领下三个四言偶句,结尾更用上一下三的特殊句式,予以逆折顿挫,恰好显示本曲的凄壮郁勃的声容态度。</段落>
<段落>至于多用三言短句构成短调小令,乍看有些和《钗头凤》组织形式相像的,有如《<链接 xhref="?fmt=">更漏子</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wty-glz-yuluxiang"/>
<引文>
<出处>——<专名>温庭筠</专名>《花间集》</出处>
</引文>
<段落>这一短调虽然上下阕同样用了四个三言奇句,但落脚则一平一仄更迭使用,韵部亦平仄互转,这就构成和婉音节,情调迥不相同了。</段落>
<段落><着重>连用多数仄声收脚而又杂有特殊句式组成的短调小令,常是显示拗峭挺劲的声情</着重>,适宜表达“孤标耸立”和激越不平的情调。例如《<链接 xhref="?fmt=">好事近</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qg-hsj-mengzhongzuo"/>
<引文>
<出处>——<专名>秦观</专名>《梦中作》,见《淮海居士长短句》</出处>
</引文>
<引文 xhref="$zdr-hsj-yaoshouchuhongchen"/>
<引文>
<出处>——<专名>朱敦儒</专名>《渔夫词》,见《樵歌》</出处>
</引文>
<引文 xhref="$hyj-hsj-ningbijiuchitou"/>
<引文>
<出处>——<专名>韩元吉</专名>《<专名>汴京</专名>赐宴,闻教坊乐,有感》,见《南涧诗馀》</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这一短调的声容所以拗峭激越,主要关键在上下阕除第一句落脚字用平声外,以下连用仄收;而且下半阕的第二句必得使用“仄仄仄平仄”,构成拗怒的音节,两结句又必须用逆入的上一下四句式;全阕必须选用短促的入声韵部,才能使“情与声会”,恰好烘托出上面所举诸例的特定内容。</段落>
<段落>还有和《撼庭秋》同一类型而和《钗头凤》、《好事近》的声容态度差相仿佛的短调,例如《盐角儿》:</段落>
<引文 xhref="$cbz-yje-kaishisixue"/>
<引文>
<出处>——<专名>晁补之</专名>《<专名>亳社</专名>观梅》,见《晁氏琴趣外篇》</出处>
</引文>
<段落>又如《<链接 xhref="?fmt=">忆少年</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cbz-ysn-wuqiongguanliu"/>
<引文>
<出处>——<专名>晁补之</专名>《别<专名>历下</专名>》,见《晁氏琴趣外篇》</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这《盐角儿》上半阕的句式和声韵组织,几乎和《撼庭秋》的下半阕相同;下半阕虽然开首就用了两个三言对句,而且句脚用了平仄声递收,似乎转入了谐婉;但接着连用两个上三下四的特殊句式,直到末了,都用仄声收韵;韵部又选用短促的入声,这就充分显示着拗峭劲挺的激越情调,恰称梅花标格。《忆少年》的上半阕连用三个四言偶句,和《盐角儿》同一机杼;接着又用一个“平平去平仄”的拗句,一个逆入的上一下四句式,它那激越的情调已经充分呈现出来了。下半阕第二句又运用了上三下四的特殊句式;接着又是一个“平平去平仄”的拗句和一个上一下四的顿挫句;加上整个仄声收脚,而且用的都是入声韵,这就构成它那迫切凄厉的声容,恰好表达出作者的万般感慨。</段落>
<段落>至于平仄韵互换,和《更漏子》略相仿佛的单调小令,有如《<链接 xhref="?fmt=">调笑令</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wyw-txc-hehan"/>
<引文>
<出处>——<专名>韦应物</专名>《韦江州集》</出处>
</引文>
<引文 xhref="$wj-gztx-yangliu"/>
<引文>
<出处>——《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录<专名>王建</专名>作</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这一曲调,首尾并用两个二言叠句,接着一个六言偶句;中腰又用两个六言偶句;违反了“奇偶相生”的和谐法则。虽然韵部平仄略见谐调,取得婉转相应的效果,总的说来,情调是迫促的。</段落>
<段落>提到<着重>慢曲长调,在音节上呈现拗怒激越声情的,一般更是多用仄声收脚的四言和六言偶句,杂以二言或三言短句,并押入声部韵</着重>。例如《<链接 xhref="?fmt=">兰陵王</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zby-llw-liuyinzhi"/>
<引文>
<出处>——<专名>周邦彦</专名>《清真集》</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据<专名>毛幵</专名>《樵隐笔录》:“<专名>绍兴</专名>初,都下盛行<专名>周清真</专名>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专名>渭城</专名>三叠》。以<专名>周</专名>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惟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这《兰陵王》的曲谱,现仍保留于<专名>日本</专名>,灌有留声机片。我们单就<专名>周</专名>词的句度安排和声韵组织来试探它的“至末段声尤激越”的原因。在句式上,末段用了一个二言、一个三言短句,又以一个去声“渐”字领两个四言偶句,一个去声“念”字也领两个四言偶句;而在一句之中的平仄安排,又故意违反调声常例,有如“津堠岑寂”的“平去平入”,“月榭携手”的“入去平上”,“似梦里”的“上去上”,“泪暗滴”的“去去入”;又在每句的落脚字,除“渐别浦萦回”独用平声,较为和婉外,其馀并用仄收;这就构成它的拗怒音节,显示激越声情,适宜表达苍凉激越的情调。再看它的整体结构。第一段用了一个二言、三个三言短句和三个四言、一个六言偶句,虽然中间参错着一个五言、两个七言奇句,好像符合“奇偶相生”的调整规律,但在句中的平仄安排,却又违反调声常例,有如“拂水飘绵送行色”的“入上平平去平入”,“登临望故国”的“平平去去入”,“应折柔条过千尺”的“平入平平去平入”,又都构成拗怒的音节。第二段用了一个以去声“又”字领两个四言偶句和一个以平声“愁”字领两个四言偶句,虽然参错着两个五言、两个七言奇句,似乎有了“奇偶相生”的谐婉音节,但句中的平仄安排却又违反调声常例,有如“闲寻旧踪迹”的“平平去平入”,“回头迢递便数驿”的“平平平去去去入”,“望人在天北”的“去平去平入”,加上偶句“灯照离席”的“平去平入”,“一箭风快”的“入去平去”,都是一些不能自由变更的拗句。把这三段的声韵组织联系起来,仔细体味,确是越来越紧,充分显示激越声情,和一种软媚的靡靡之音是截然殊致的。</段落>
<段落><着重>有的慢曲长调,虽然在句度上显示“奇偶相生”之美,但奇句多用逆入式的特殊句法,偶句多用六言句式,而且在句中的平仄安排又多拗犯,也一样可以构成激越的声情</着重>。例如《浪淘沙慢》:</段落>
<引文 xhref="$zby-ltsm-xiaoyinzhong"/>
<引文>
<出处>——<专名>周邦彦</专名>《清真集》</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这一长调的句法变化和拗句太多了。有如“掩红泪玉手亲折”(上平去入上平入)是上三下四的拗句;“连环解旧香顿歇”(平平上去平去入)和“恨春去不与人期”(去平去入上平平)是上三下四的平句。又如“正拂面垂杨堪揽结”(去入去平平平上入)是以一领七的平句,“念<专名>汉</专名>浦离鸿去何许”(去去上平平去平上)和“向露冷风清无人处”(去去上平平平平去)是以一领七的拗句,“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平去平平上平平平入)是上三下六的平句,“怨歌永琼壶敲尽缺”(去平上平平平去入)是上三下五的平句。这都是一些错综变化的特殊句式。还有一些拗句,如“雾隐城堞”的“去上平入”,“东门帐饮乍阕”的“平平去上去入”,“望中地远天阔”的“去平去上平入”,“耿耿寒漏咽”的“上上平去入”,“唯是轻别”的“平去平入”,“罗带光消纹衾叠”的“平去平平平平入”,“弄夜色”的“去去入”,都是构成拗怒音节的主要条件。把这许多拗句和特殊句式联系起来,取得和谐与拗怒的矛盾的统一。这也就是<专名>王国维</专名>所称:“读其词者,犹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会相宣,清浊抑扬,辘轳交往。”(《清真先生遗事》)这一切都是由原有曲调错综变化的节奏来决定的。</段落>
</正文>
</档案文章>
<档案文章 fileID="lecture4-3">
<标题>流丽和婉的曲调</标题>
<正文>
<段落>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要构成和婉的音节,在长短句的安排上,怎样最为适合“奇偶相生、轻重相权”的八字法则?我们首先就得注意哪些调子是最接近近体诗的形式,哪些是掺杂了其他不同句式,它的落脚字的平仄又是怎样安排的,就可以推测到每一音节和婉的曲调,哪种比较适宜抒写缠绵凄艳的感情,哪种比较适宜抒写雍容华贵的风度,哪种比较适宜抒写波澜壮阔的襟抱,哪种比较适宜抒写跌荡开扩的胸怀。这一切都得先仔细体会他们的声容,才可以够得上具备“倚声”的条件。</段落>
<段落>例如<着重>以三、五、七言句式构成而又使用平韵的词牌调,音节是最流美的</着重>。前几章中所提到的《<链接 xhref="?fmt=">忆江南</链接>》、《<链接 xhref="?fmt=">浣溪沙</链接>》、《<链接 xhref="?fmt=">鹧鸪天</链接>》一类短调,它们的句式都属奇数,而<着重>在整体上看,必得加上一两个对称的句子,这就使参差和整齐取得一种调剂,而使它们的声容态度趋于流丽谐婉</着重>。在五、七言近体诗的基础上再加变化,藉以增加它的声情之美的,有如下举诸调:</段落>
<段落>(一)《<链接 xhref="?fmt=">小重山</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xzy-xcs-chundaochangmen"/>
<引文>
<出处>——<专名>薛昭蕴</专名>《花间集》</出处>
</引文>
<段落>(二)《<链接 xhref="?fmt=">南乡子</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ss-nxz-huishouluanshanheng"/>
<引文>
<出处>——<专名>苏轼</专名>《东坡乐府·送<专名>述古</专名>》</出处>
</引文>
<段落>(三)《<链接 xhref="?fmt=">南歌子</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ss-ngz-yuanchuyiye"/>
<引文>
<出处>——<专名>苏轼</专名>《东坡乐府》</出处>
</引文>
<段落>(四)《<链接 xhref="?fmt=">江城子</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ss-jcz-shinianshengsi"/>
<引文>
<出处>——苏轼《东坡乐府·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出处>
</引文>
<段落>上述第一例《小重山》以三、五、七言参错间用,落脚字的平仄也很调匀,就使它的声容极掩抑低佪之致,恰宜表达缠绵悱恻的情感。第二例《南乡子》只是两首失粘格绝句诗的变体,前后阕首句减掉两字,而把它拉移到第三句下面,增多一个韵脚,使音节益趋于完美。第三例《南歌子》前后阕并以两个五言对句和一个七言、一个九言单句组成,由舒徐渐趋急促,末多两字,显得摇曳生姿,有馀音袅袅、缠绵不尽之致。第四例《江城子》前后阕并以七、三、三、七、三、三中间夹一个上四下五的九言句式组成,上紧促而下沉咽,又复异其情态。上述四例基本上是属于音节流美的。至于《<链接 xhref="?fmt=">阮郎归</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yjd-rlg-jiuxiangcanfen"/>
<引文>
<出处>——晏几道《小山词》</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除后阕开端化七言单句为三言对句外,并以七言和五言更迭而成。它在整体上的平仄安排,每句的第二字都用平声,恰和《南乡子》的全用仄声相反,在情调上此较低沉而彼较高亢,所以适用的意境也有所不同。<着重>这一短调小令几乎句句押韵,一气紧逼而下,是较宜抒写缠绵低抑情调的</着重>。</段落>
<段落>至于<着重>例用平韵而以四言和五言或六言和五、七言混合组成的短调小令,它们的音节态度基本上也是属于流丽谐婉这一类型的</着重>。举例如下:</段落>
<段落>(一)《<链接 xhref="?fmt=">少年游</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ly-sny-changangudao"/>
<引文>
<出处>——<专名>柳永</专名>《乐章集》</出处>
</引文>
<引文 xhref="$zby-sny-bingdaorushui"/>
<引文>
<出处>——<专名>周邦彦</专名>《清真集》</出处>
</引文>
<段落>(二)《<链接 xhref="?fmt=">临江仙</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yjd-ljx-menghouloutai"/>
<引文>
<出处>——<专名>晏几道</专名>《小山词》</出处>
</引文>
<引文 xhref="$sdp-ljx-yeyindongpo"/>
<引文>
<出处>——苏轼《东坡乐府》</出处>
</引文>
<段落>这两个短调,虽然句度长短各家略有出入,但都音节谐婉,声情掩抑,对整体的安排是异常匀称的。</段落>
</正文>
</档案文章>
<档案文章 fileID="lecture4-4">
<标题>仄韵短调句式之安排与情感关系</标题>
<正文>
<段落>接着再来谈谈仄韵短调的句式安排对表达不同情感的关系。例如<链接 xhref="#">范仲淹</链接>的《<链接 xhref="$fzy-yja-saixiaqiulai">渔家傲</链接>》和《<链接 xhref="$fzy-yjx-fenfenzhuiye">御街行</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fzy-yja-saixiaqiulai"/>
<引文>
<出处>——《范文正公诗馀·渔家傲》</出处>
</引文>
<引文 xhref="$fzy-yjx-fenfenzhuiye"/>
<引文>
<出处>——《范文正公诗馀·御街行》</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这《<链接 xhref="?fmt=">渔家傲</链接>》前后阕除一个三言句外,约略相等于一首七言仄韵绝句,在句中的<着重>平仄安排是和谐的,而从整体的落脚字来看,音节却是拗怒的</着重>。加之句句押韵,显示着情绪的紧张迫促,是适宜于表达兀傲凄壮的爽朗襟怀的。《<链接 xhref="?fmt=">御街行</链接>》则是以三、五、七言的奇句和四、六言的偶句参互而成,看来好像最为适合“奇偶相生”的谐调规律,但前后阕除了中间一个七言句用了平收外,其馀全用仄声收脚,这就构成了整体的拗怒多于和谐;而且下半阕连用一个六言、两个四言的偶句直逼而下,采用一个五言单句使劲顿住,这就显示着心胸开阔、英姿飒爽的苍莽气度,便是用来抒写儿女柔情,也绝不至流于软媚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千姿百态的,即使用的是同一题材,不同形式也能表现不同作者的不同性格。且看<链接 xhref="#">李清照</链接>的《<链接 xhref="$lqz-yjm-hongouxiangcan">一剪梅</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lqz-yjm-hongouxiangcan"/>
<引文>
<出处>——<专名>李清照</专名>《漱玉词》</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这后阕的内容和词汇,不都和<专名>范仲淹</专名>《御街行》的后阕大致相仿吗?但是我们把来对读,细味两者的音节态度,后一作者的“亦易飘飏于风雨”(<专名>刘熙载</专名>评<链接 xhref="#韦庄">韦端己</链接>、<链接 xhref="#冯延巳">冯正中</链接>诸家词语,见《艺概》卷四《词曲概》)的娇怯性气,不是很容易体味出来的吗?<着重>这《一剪梅》用了全部的平声收脚,充分显示着情调的低沉,是没法把它振作起来的</着重>。</段落>
</正文>
</档案文章>
<档案文章 fileID="lecture4-5">
<标题>慢曲长调的格局与声情</标题>
<正文>
<段落>至于慢曲长调,它的句式的错综变化更是多种多样的。怎样构成拗怒的音节?前面已经约略谈到过了。这里且再举几个用平韵构成和谐音节的长调为例,对句式安排上的声情加以分析。</段落>
<段落>极参差错落之致,藉以显示摇筋转骨、刚柔相济的声容之美,我觉得《<链接 xhref="?fmt=">八声甘州</链接>》这一长调是最能使人感到回肠荡气的。且把<专名>宋</专名>人诸名作举例如下:</段落>
<段落>(一)<链接 xhref="$ly-bsgz-duixiaoxiaomuyu">柳永</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ly-bsgz-duixiaoxiaomuyu"/>
<引文>
<出处>——《乐章集》</出处>
</引文>
<段落>(二)<链接 xhref="$ss-bsgz-youqingfengwanli">苏轼</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ss-bsgz-youqingfengwanli"/>
<引文>
<出处>——《东坡乐府·寄<专名>参寥子</专名>》</出处>
</引文>
<段落>(三)<链接 xhref="$wwy-bsgz-miaokongyansiyuan">吴文英</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wwy-bsgz-miaokongyansiyuan"/>
<引文>
<出处>——《梦窗词集·<专名>灵岩</专名>陪庾幕诸公游》</出处>
</引文>
<段落>上述三人的作品,在句读节奏方面虽然有些出入,而激楚苍凉的情调基本上是一致的。宋人传世之作以柳词为最早,我们要做声律上的分析,当然必须以柳词为标准。且看他是怎样来处理这节奏关系的?开端就用一个去声“对”字,领下一个七言平句和一个五言拗句;接着又用一个去声“渐”字,使劲顶住上面两个单句,领起下面三个四言偶句,而三个四言句中,又以最末一句紧束上面两个对句,就格外显得此词句法和章法如何取得参互和谐的声容之美。跟着递用六、五、五、四的句式,错综奇偶,婉转相生,不着一些滞相。过片使用一个六言偶句,作为过脉。接着又用一个去声“望”字顶住上句,领起下面两个四言偶句,构成参差和齐整的调协。再用一个去声“叹”字,把上文加紧束住,并即领起下面一个四言偶句和一个五言单句,对上文折入一步,愈转愈深。跟着换上一个上三下四的特殊句式,挺接一个上三下五的特殊句式,作出回眸却顾的态势,到此千回百折,跌荡生姿。更用逆入的上三下四,并于下四变二二为一三的特殊句式,紧接一个四言平句,总收全局。它的整体结构,是异常谐协的。</段落>
<段落>至于适宜<着重>铺张排比、显示宽宏器宇或雍容气度的慢曲长调,常是多用四言偶句作为对称格局,并于落脚字递换平仄作为谐调音节的主要手段</着重>。这该以《<链接 xhref="?fmt=">沁园春</链接>》为最好范例:</段落>
<引文 xhref="$xqj-qyc-diezhangxichi"/>
<引文>
<出处>——<专名>辛弃疾</专名>《稼轩长短句·<专名>灵山</专名><专名>齐庵</专名>赋,时筑<专名>偃湖</专名>未成》</出处>
</引文>
<引文 xhref="$lkz-qyc-hechuxiangfeng"/>
<引文>
<出处>——<专名>刘克庄</专名>《后村别调·梦<专名>孚若</专名>》</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沁园春》长调格局恢张,饶有雍容气象。一起首叠用三个四言平收偶句,显示从容不迫的姿势。紧接一个仄声(最好用去声)领字,领起下面四个四言偶句,于严整中取得和谐。跟着又是两个四言对句,紧接一个七言单句,借以展开格局。挺接一个三言短句,再以一个仄声(最好用去声)字领下两个四言对句,与整齐格局中见参差抑扬之美。过片变三个四言偶句为一个六言平句和一个以一领七的特殊句,使得它在换气的地方呈现着骀荡生姿的风致。下面和前阕全部相同。像这类和谐开展的曲调,最宜抒写壮阔襟怀,表现恢弘器宇,因此历来多被豪迈磊落的英雄志士所爱采用。</段落>
<段落>和《沁园春》的恢张格局约略相近的,还有《<链接 xhref="?fmt=">风流子</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zl-flz-muyetinggaoxia"/>
<引文>
<出处>——<专名>张耒</专名>《柯山诗馀》</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这个曲调的组成,也很符合“奇偶相生”的和谐规律,并见掩抑低徊的恢张局势,但运用对偶不及《沁园春》的疏宕跳脱,所以只能成为缠绵悱恻的凄调。</段落>
<段落>此外如《<链接 xhref="?fmt=">忆旧游</链接>》、《<链接 xhref="?fmt=">高阳台</链接>》一类的长调,亦饶和婉凄抑之音,<链接 xhref="?f=lecture5-4">留待下面再讲</链接>,这里就暂不举例了。</段落>
</正文>
</档案文章>
</正文>
</档案文章>
<档案文章 fileID="lecture5">
<标题>第五讲 论韵位安排与表情关系</标题>
<正文>
<段落><专名>琴</专名>按:为阅读方便故,将<专名>榆生</专名>先生之原讲义据其内容拆分为七部分如下,各部分标题为我所加。</段落>
<档案文章 fileID="lecture5-1">
<标题>小令短调中的谐婉曲调</标题>
<正文>
<段落>我国诗歌素来是讲究声韵的。韵脚的相谐,一则可使前后呼应,在五音繁会中取得调节的效果;二则表示情感的起伏变化,使得疾徐中节;三则利用收音相同,易于记忆,并引起联想。<专名>萧梁</专名><专名>刘勰</专名>对声韵的作用早就有了精辟的阐明。他说:“<引用>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引用>”(《文心雕龙》卷七《声律》第三十三)“异音相从”属于句子中间的字调安排问题,必须四声更替使用,才能取得和谐。这是因为“<引用>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暌,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引用>”(同上)把每个不同字调安排得当,就可做到“<引用>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引用>”(同上)<链接 xhref="#">张炎</链接>在论“字面”时,也曾提到“<引用>词中一个生硬字用不得,须是深加锻炼,字字敲打得响,歌诵妥溜,方为本色语。</引用>”(《词源》卷下)我们掌握了这个基本法则,就可以解决句法上的“声病”问题。要想把这些“振玉”、“贯珠”般的好句连缀起来,发挥绝大的感染力,就得进一步讲究韵位的疏密,怎样才最适宜于调节整体的相互关系,取得辞气与声情的紧密结合,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的顶峰。由于<专名>唐</专名><专名>宋</专名>教坊乐家广泛吸收了当时民间流行的新兴曲子,使乐坛上呈现着异样光彩;从而促醒诗人们注意吸取《诗经》、《楚辞》以逮<专名>汉</专名><专名>魏</专名><专名>六朝</专名>乐府诗与<专名>唐</专名>代大诗家在古、近体诗上的创格,穷究声韵的变化,以纳入各种新兴曲子中,遂能对韵位的安排极诸变态。大体说来,<着重>一般谐婉的曲调,例以隔句或三句一协韵为标准,韵位均匀,又多选用平声韵部的,率多呈现“纡徐为妍”的姿态。</着重>小令短调中,有如前面所提到过的《<链接 xhref="?fmt=">鹧鸪天</链接>》、《<链接 xhref="?fmt=">小重山</链接>》、《<链接 xhref="?fmt=">定风波</链接>》、《<链接 xhref="?fmt=">临江仙</链接>》等调皆是。<着重>在同一曲调中,凡属句句押韵的一段,声情比较迫促,隔句押韵的所在,即转入缓和。</着重>例如《浣溪沙》的上半阕句句押韵,情调较急;下半阕变作两个七言对句,隔句一协,便趋缓和。《鹧鸪天》除开首连押两韵外,皆隔句一协,那就更为从容谐婉了。至于《<链接 xhref="?fmt=">阮郎归</链接>》,则除下半阕变七言单句为三言两句,隔句一协,显示换气处略转舒缓外,馀皆句句押韵,一气旋折而下,使人感到情急调苦,凄婉欲绝。例如<链接 xhref="?f=lecture4">第四讲</链接>中所提到的<链接 xhref="#">晏几道</链接>《小山词》和下面所列举的两首词:</段落>
<引文 xhref="$qg-rlg-xiangtianfengyu"/>
<引文>
<出处>——<专名>秦观</专名>《淮海居士长短句》</出处>
</引文>
<引文 xhref="$yjd-rlg-tianbianjinzhang"/>
<引文>
<出处>——<专名>晏几道</专名>《小山乐府》</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这三阕同是表达迫促低沉情调,<链接 xhref="$qg-rlg-xiangtianfengyu">秦作</链接>尤为低抑悲苦。除韵位关系外,它那四个五言句子全用“平平平仄平”,平声字在一句中占了五分之四,就更显得情调的低沉,好像杜甫《石壕吏》中“<引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引用>”的凄音,和<链接 xhref="#">李白</链接>《<链接 xhref="$lb-pusaman">菩萨蛮</链接>》的结句“<引用>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引用>”是异曲同工的。</段落>
<段落>再看仄韵短调的韵位安排在原则上是否相同。全阕隔句押韵,每句落脚字平仄互用,从整个音节看来是比较谐婉的,例如《<链接 xhref="?fmt=">生查子</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yjd-scz-zhuiyuyiciyun"/>
<引文>
<出处>——<专名>晏几道</专名>《小山乐府》</出处>
</引文>
<引文 xhref="$hz-scz-xijinhaihuzhou"/>
<引文>
<出处>——<专名>贺铸</专名>《东山乐府》</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由于每个句子上下相当的地位都用的仄声,就不免杂着一些拗怒的气氛。所以运用这个调子,除了改上下阕首句为“平平仄仄平”较为和婉外,还是适宜表达婉曲哀怨的感情而带有几分激切意味的。如《<链接 xhref="?fmt=">卜算子</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lzy-bsz-wozhuchangjiangtou"/>
<引文>
<出处>——<专名>李之仪</专名>《姑溪词》</出处>
</引文>
<段落>关于句中平仄和整个韵位安排,两个曲调是一致的。</段落>
</正文>
</档案文章>
<档案文章 fileID="lecture5-2">
<标题>小令短调迫促情绪与韵位</标题>
<正文>
<段落>此外,有如《青门引》:</段落>
<引文 xhref="$zx-qmy-zahanhaiqingleng"/>
<引文>
<出处>——<专名>张先</专名>《张子野词》</出处>
</引文>
<段落>上下阕前两句皆连协,入后上隔两句、下隔一句才协,前急后徐,化短叹为长吁,别是一种情调。又如《<链接 xhref="?fmt=">天仙子</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zx-txz-shuidiaoshusheng"/>
<引文>
<出处>——<专名>张先</专名>《张子野词》</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你看,这前后阕中,除中间夹了一个七言平收句略为舒展语气,恍如长叹一声外,不都是句句押韵,到末了愈转愈急吗?两个三言对句,拖上一个七言单句,不也是显示伤春伤别,情急调苦的最好范例吗?又如《归田乐》:</段落>
<引文 xhref="$yjd-gtl-shibahuaqishu"/>
<引文>
<出处>——<专名>晏几道</专名>《小山词》</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这上半阕只第四、五句隔句一协,下半阕则除最末两句连协外,皆隔句协韵,但只第二句平收,语气略为和婉,馀并仄声收脚,不是又在谐婉中夹有掩映低徊、回肠荡气的情调吗?</段落>
<段落>一般说来,<着重>句句协韵的,也是韵位过密的,例宜表达激切紧促的思想感情,隔句协韵,也就是韵位均调的,例宜表达低徊掩抑的凄婉情调;后者尤以选用上去声韵部最为适合。</着重>我们再看《<链接 xhref="?fmt=">谒金门</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fyj-yjm-fengzaqi"/>
<引文>
<出处>——<专名>冯延巳</专名>《阳春集》</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全阕句句押韵,一句一换一个意思,步步逼紧,不是充分活衬出一个伤春少妇的迫切心情来了吗?</段落>
</正文>
</档案文章>
<档案文章 fileID="lecture5-3">
<标题>平仄韵递换与感情起伏</标题>
<正文>
<段落><着重>至于一曲之中,平仄韵递换,一般跟着感情的起伏变化为推移。</着重>有上下阕四换韵,两句一换,平仄递转的,就是在“辘轳交往”的调声原则上发展而来。例如《<链接 xhref="?fmt=">菩萨蛮</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wty-psm-xiaoshanchongdie"/>
<引文>
<出处>——<专名>温庭筠</专名>,见《花间集》</出处>
</引文>
<引文 xhref="$xqj-psm-yugutaixia"/>
<引文>
<出处>——<专名>辛弃疾</专名>《稼轩长短句·书<专名>江西</专名><专名>造口</专名>壁》</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这一曲调的韵位安排,虽然在整体上看来,相当匀称,但两句一转,句句押韵,便表现为繁音促节,先短叹而后长吁。虽然也可用它来表达沉雄豪迈的壮音,而疾徐缓急间的波澜起伏,基调上还是一致的。</段落>
<段落>和《菩萨蛮》的韵位安排大体相近的还有《<链接 xhref="?fmt=">虞美人</链接>》,也是平仄互换,两句一转:</段落>
<引文 xhref="$ymd-ymr-luohuayizuo"/>
<引文>
<出处>——<专名>叶梦得</专名>《石林词》</出处>
</引文>
<段落>又有上下阕平仄韵互换,前紧促而后转舒徐的,当以《<链接 xhref="?fmt=">清平乐</链接>》为最好的范例:</段落>
<引文 xhref="$ly-qpl-bielaichunban"/>
<引文>
<出处>——<专名>李煜</专名>《李后主词》</出处>
</引文>
<引文 xhref="$xqj-qpl-yaochuangjishu"/>
<引文>
<出处>——《稼轩长短句·独宿<专名>博山</专名><专名>王</专名>氏庵》</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上半阕全用仄韵,句句协韵,显示情调紧张;下半阕转平,第三句并改仄收,隔句一协,就显得音节和缓,转作曼声,有缠绵不尽之致,是短调中最为美听的。</段落>
<段落>还有全阕句句押韵,例用平韵,而于换头处插入两个仄声短韵,借以加强激越凄怨气氛的,例如《<链接 xhref="?fmt=">乌夜啼</链接>》(又名《相见欢》):</段落>
<引文 xhref="$ly-wyt-linhuaxiele"/>
<引文>
<出处>——《李后主词》</出处>
</引文>
<引文 xhref="$zdr-xjh-jinlingchengshang"/>
<引文>
<出处>——<专名>朱敦儒</专名>《樵歌》</出处>
</引文>
<段落>都在换头处添上两个仄韵,把语气一振,增强激动的心情,最末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九言长句长引一声,也使读者为之凄婉欲绝。</段落>
<段落>又有全曲韵位安排显得异常匀称,但在上下阕的结句换上一个同部仄声韵的,也有加强气氛的作用,例如《<链接 xhref="?fmt=">西江月</链接>》:</段落>
<引文>
<引用><![CDATA[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
临分少伫已伥伥-,此段不堪回想^。
欲寄书如天远,难销夜似年长-。
小窗风雨碎人肠-,更在孤舟枕上^。]]></引用>
</引文>
<引文>
<出处>——<专名>贺铸</专名>《贺方回词》</出处>
</引文>
<引文 xhref="$xqj-xjy-zuiliqietan"/>
<引文>
<出处>——《稼轩长短句·遣兴》</出处>
</引文>
</正文>
</档案文章>
<档案文章 fileID="lecture5-4">
<标题>长调中和婉、凄怨曲调</标题>
<正文>
<段落>长调的韵位安排,由于篇幅愈长,须得铺张排比,有利于开阖变化的格局,那韵位疏密对表情的关系,就更显得重要,也更复杂得多。一般说来,凡是属于音节谐婉的调子,大多数是隔句一协或三句一协,而三句成一片段的格局,又多是用一个单句,一个对句组成。如<链接 xhref="?f=lecture3-1">第三讲</链接>所举《<链接 xhref="$qg-mtf-shanmoweiyun">满庭芳</链接>》中的“<引用>山抹微云,天黏衰草,画角声断谯门</引用>”是前对后单,《<链接 xhref="$ly-mlhm-chaitonghualanman">木兰花慢</链接>》中的“<引用>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引用>”,和<链接 xhref="?f=lecture4">第四讲</链接>所举《<链接 xhref="$ly-bsgz-duixiaoxiaomuyu">八声甘州</链接>》中的“<引用>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引用>”也是如此,不过在对句之上加了一个去声领字,每句收尾除《<链接 xhref="?fmt=">八声甘州</链接>》连用两仄较为拗峭外,馀皆平仄递收;再和整篇的两句一协统一起来,就显得奇偶相生,饶有夷犹婉转的姿态。如果遇到须押仄韵的长调也是三句成一片段,再安上一个韵位,如第四讲所举《<链接 xhref="?fmt=">水龙吟</链接>》中的“<引用>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引用>”三句一协,而且每句都用仄收,就显得格外挺劲,无复婉曲情致。接着:“<引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专名>江</专名>南游子</引用>”,也是三句一协,因为第一句用了平收,也就略为和婉。接着:“<引用>把<专名>吴</专名>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引用>”,和下半阕的结尾:“<引用>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引用>”,虽然前者四句一协,后者三句一协,句法上也有些变化,但每句都用仄收,就构成整体的清壮拗峭的格局,宜于表达豪爽激动的感情。</段落>
<段落>还有的开端连协,接着隔句一协,仿佛五、七言近体诗押韵方式,它的音节是异常和婉的。例如:《<链接 xhref="?fmt=">风入松</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wwy-frs-tingfengtingyu"/>
<引文>
<出处>——<专名>吴文英</专名>《梦窗词集》</出处>
</引文>
<段落>此音节是何等的轻柔婉转,极掩抑低徊之致,是最适宜于表达和婉情调的。再看<专名>南宋</专名>初期<专名>俞国宝</专名>描写<专名>西湖</专名>春色,也是用的这个调子:</段落>
<引文 xhref="$ygb-frs-yichunchangfei"/>
<引文>
<出处>——《宋词三百首》</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像这夷犹淡沲的音节态度,是和风光旖旎的湖上春游恰恰相称的。</段落>
<段落>和《风入松》这个调子的声容态度有些相近而特显缠绵凄抑情调的,有如《<链接 xhref="?fmt=">扬州慢</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jk-yzm-huaizuomingdu"/>
<引文>
<出处>——<专名>姜夔</专名>《白石道人歌曲》</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这上下阕都有三句成一片段处,对声韵上的处理,是和《<链接 xhref="?fmt=">满庭芳</链接>》、《<链接 xhref="?fmt=">木兰花慢</链接>》、《<链接 xhref="?fmt=">八声甘州</链接>》等调相同的。但整体的句法变化较多,特别显得悲凉掩抑。两结三用平收,更显得凄咽低沉,哀怨无端,充分表露作者的没落心情,只是“无可奈何”的哀音而已。</段落>
<段落>和《扬州慢》的低沉音节有些相近的,例如《<链接 xhref="?fmt=">高阳台</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zy-gyt-jieyechaoying"/>
<引文>
<出处>——<专名>张炎</专名>《山中白云·<专名>西湖</专名>春感》</出处>
</引文>
<段落>这个长调的韵位安排是合于和婉法则的。但在上下阕的中间和结尾都连用平收,就更显出低沉情调,只适合表现哀怨心情。</段落>
<段落>还有《<链接 xhref="?fmt=">忆旧游</链接>》的声韵安排,也和《扬州慢》、《高阳台》大体相象。例如<链接 xhref="#">周邦彦</链接>所写:</段落>
<引文 xhref="$zby-yjy-jichouhengqiandai"/>
<引文>
<出处>——《清真集》</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像这类掩抑低沉的情调,是适宜于曼声低唱的。它的韵位安排基本上是取得谐婉的。这上半阕的第二、三句,下半阕的第三、四句和结尾两句,都连用平收,是音节低沉的关键所在。幸而最末用了一个“平平去入平去平”的拗句,把它略为振起,便显得有些生意,不致凄婉欲绝了。</段落>
</正文>
</档案文章>
<档案文章 fileID="lecture5-5">
<标题>韵位远隔的长调</标题>
<正文>
<段落>至于韵位相隔太远,如《沁园春》上下阕都有四句成一片段,句末收音有谐有拗,构成一种庄严整肃气象,是最适宜于铺张排比,显示雍容博大器宇的。除在<链接 xhref="?f=lecture4">第四讲</链接>已经举了<链接 xhref="$xqj-qyc-diezhangxichi">辛弃疾</链接>和<链接 xhref="$lkz-qyc-hechuxiangfeng">刘克庄</链接>各一首示范外,再拈<链接 xhref="$xqj-qyc-yishuixilai">辛</链接>作《再到<专名>期思</专名>卜筑》一首,加以分析:</段落>
<引文 xhref="$xqj-qyc-yishuixilai"/>
<引文>
<出处>——《稼轩长短句》</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这个长调一开始就连用三个平收的句子,三句成一片段,显得情调有些低沉。可是接着又连用三个仄收的句子,四句成一片段,再在承转处用一个仄声字,领下四个整整齐齐的两联对句,就好像带来行列整肃的两队人马,飞奔上阵,和上面表示出来的前锋队伍互相呼应,军容陡顿振作起来。接着两偶一单,三句成一片段,又化整肃为灵巧。续作阵势变化,前单后偶,也是三句成一片段,显示雍容不迫的气度,是适宜于豪放派作家驰骋笔力的。过片连协两句,显示格局恢张,也使情调骤见紧凑列;下面全同上阕,是构成整体的壮阔气象。没有宏伟开朗的才略襟抱,是很难运用得恰到好处的。</段落>
<段落>还有韵位相隔过远,要靠善于换气才能掌握它的音节态度,用来表达缠绵委婉而又紧张迫促的心情,也就是运用“潜气内转”的手法来处理这个特种声韵组织,是要用暗劲的。例如《<链接 xhref="?fmt=">八六子</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qg-blz-yiweiting"/>
<引文>
<出处>——<专名>秦观</专名>《淮海居士长短句》</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这上半阕开端以三字短句起韵,接着两句一协,于谐婉中见紧凑,有人推为“神来之笔”,其实是善于掌握这个曲调的声情关系。接着用一个去声“念”字紧束上文,提领下面两个六言对句和一个四言单句,成一片段。因为末了两句连用平收,骤转低沉,就把末句作成“去平去平”的拗句,使它振起。过片亦紧接一韵,又用两个六言对句,收尾平仄递用,显得和婉中有紧促。接着用“怎奈向”和“那堪”等五个虚字作为转筋换气的关纽,插上一个六言单句,两个四言对句,两个六言对句,一共五句才安上一个韵位,表示情绪的越来越紧,恨不得把千言万语一气吐出。但这紧凑的节奏,非得换气,是唱不下去的,所以这五个虚字也就表示着可使作者便于把握这“潜气内转”的手法。接着一个三言短句,紧跟一个“平平去平去平”的特殊句式,连协两韵,藉作收束,使一点痴情骤然惊醒,情景双融,声辞谐会。这艺术手法是值得我们深入体味的。</段落>
</正文>
</档案文章>
<档案文章 fileID="lecture5-6">
<标题>仄调长调的激越与深沉</标题>
<正文>
<段落>该用仄调的长调,一般也多是以隔句押韵或三句一协为准则的。例如《<链接 xhref="?fmt=">念奴娇</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ss-nnj-dajiangdongqu"/>
<引文>
<出处>——《东坡乐府·<专名>赤壁</专名>怀古》</出处>
</引文>
<引文 xhref="$xqj-nnj-haitanghualuo"/>
<引文>
<出处>——《稼轩长短句·书东流村壁》</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这个长调的音节是激越高亢的。它的句读安排一般以<链接 xhref="#">辛</链接>作为标准。它之所以声情激壮,一由整体韵脚,只上下阕两个四言偶句,一个五言单句,构成一个片段,用了一句平收外,其馀全用仄收,就自然显示音节的拗怒;二由所用韵脚,一般选用短促的入声韵部,可使感情尽量发泄,不带含蓄意味。但从整体的韵位安排上来看,是相当匀称的,因此能够取得拗怒与和谐的矛盾的统一,适宜表达激壮慷慨的豪迈感情。它那调名的由来,就是有取于<专名>唐明皇</专名>时女高音歌唱家<专名>念奴</专名>足够压倒一切噪音的高调。据<专名>王灼</专名>说:“<专名>念奴</专名>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今大石调《念奴娇》,世以为<专名>天宝</专名>间所制曲。”(《碧鸡漫志》卷五)这就说明这个长调的声韵安排,是要符合曲调中的高亢音响的。</段落>
<段落>又如一般豪放派作家所共爱使用的《<链接 xhref="?fmt=">贺新郎</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hxl-xqj-lvshutingtijue"/>
<引文>
<出处>——《稼轩长短句·别<专名>茂嘉</专名>十二弟》</出处>
</引文>
<引文 xhref="$lkz-hxl-zhanzhanchangkonghei"/>
<引文>
<出处>——<专名>刘克庄</专名>《后村别调·九日》</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这一长调的韵位安排,除上下阕第四韵的单句为全篇筋节,连协两韵,较为紧促外,馀并隔句一协,是合乎谐婉法则的。但全阕无一句不用仄收,而且用的韵部又属短促的入声,因而构成拗怒多于和婉的激越情调。比起《<链接 xhref="?fmt=">念奴娇</链接>》来,此调更适合抒写英雄豪杰激昂奋厉的思想感情。虽然这两个长调在<专名>宋</专名>人已多改用上去声韵部,一样也适于表达清壮情调,但会略转沉郁一路,和《<链接 xhref="?fmt=">摸鱼儿</链接>》差相仿佛。</段落>
<段落>关于《摸鱼儿》的音节,是属于“吞咽式”<注释>参阅<专名>梁启超</专名>《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刊于《饮冰室文集》</注释>的,已在<链接 xhref="?f=lecture3">第三讲</链接>中提到过。它所以适宜表达哽咽情调,除了句法上的参差变化安排得很恰当外,它的主要关键,还在上下阕的腰腹,以一个三言短句、一个上三下七的长句和一个四言偶句组成,而且句句协韵,就格外显出一种低徊掩抑、欲吞还吐的特殊情调。例如<链接 xhref="$xqj-mye-gengnengxiaojifan">辛词</链接>上阕:“<引用>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引用>”和下阕:“<引用>君莫舞,君不见、<专名>玉环</专名><专名>飞燕</专名>皆尘土。闲愁最苦</引用>”等句,就是这个长调的筋节所在。在连协三韵后,跟着把韵位转入疏阔,变为三句一协,便感千回百折,到此倾泻不下,勉为含蓄,构成整体的幽咽情调,是够使作者和读者回肠荡气的。</段落>
<段落>像这一类型的“近”词,适宜表达抑塞磊落的幽咽情调的,莫过于《<链接 xhref="?fmt=">祝英台近</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xqj-zytl-baochaifen"/>
<引文>
<出处>——《稼轩长短句·晚春》</出处>
</引文>
<引文 xhref="$wwy-zytj-caiyouxiang"/>
<引文>
<出处>——<专名>吴文英</专名>《梦窗词集·春日客<专名>龟溪</专名>,游废园》</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这一“近”词的声韵组织,无论从句度长短和韵位安排上,都是煞费经营,极尽奇偶相生、低徊掩抑能事的。上下阕都用上了三个平收的句子,和仄收的句子互相参错,构成刚柔相济的声容之美。而在某些句子中的平仄安排,略作拗怒,有如“烟柳暗南浦”,“十日九风雨”,“才簪又重数”,“哽咽梦中语”等,都作“平仄仄平仄”或“仄仄仄平仄”,在每个句子的中心显示激情,接着换上一个谐婉的四言和六言平句,紧跟情绪的发展,由隔句一协转入三句一协,使在低徊欲绝的情景中,更作千回百折、回肠荡气的怨抑凄调,是最值得深入体味的。</段落>
</正文>
</档案文章>
<档案文章 fileID="lecture5-7">
<标题>慢曲中复杂的韵位与感情关系</标题>
<正文>
<段落>谈到<专名>宋</专名>代深通音律的作家,如<链接 xhref="#">柳永</链接>、<链接 xhref="#">周邦彦</链接>、<链接 xhref="#">姜夔</链接>等所创作或爱选用的慢曲长调,它的韵位变化跟着外境转换和感情起伏为推移,那就更为复杂得多了。兹更举例略加说明如下:</段落>
<段落>(一)《<链接 xhref="?fmt=">长亭怨慢</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jk-ctym-jianchuijin"/>
<引文>
<出处>——《白石道人歌曲》</出处>
</引文>
<段落>(二)《<链接 xhref="?fmt=">六丑</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zby-lc-zhengdanyishijiu"/>
<引文>
<出处>——《清真集·蔷薇谢后作》</出处>
</引文>
<段落>(三)《<链接 xhref="?fmt=">夜半乐</链接>》:</段落>
<引文 xhref="$ly-yby-dongyunandan"/>
<引文>
<出处>——《乐章集》</出处>
</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长亭怨慢》是<专名>姜夔</专名>的自度曲,所谓“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的。它的音节态度,于清劲中见峭折,亦复摇曳生姿。《六丑》是<专名>周邦彦</专名>创作的犯调。据<链接 xhref="#">周密</链接>记<专名>邦彦</专名>自称:“此犯六调,皆声之美者,然绝难歌。昔<专名>高阳</专名>氏有子六人,才而丑,故以比之。”(<专名>吴衡照</专名>《莲子居词话》卷一引《浩然斋雅谈》)它的整个音节之美,显示于韵位的疏密递变和句式的奇偶相生,欲断还连,千回百折,而又一气贯注,摇筋转骨,极诸变态,其艺术性的绝特,也是<专名>清真</专名>创调中所罕见的。《夜半乐》传为<专名>唐</专名>人旧曲。据<专名>段安节</专名>《乐府杂录》称:“<专名>明皇</专名>自<专名>潞州</专名>入平内难,半夜斩<专名>长乐</专名>门关,领兵入宫剪逆人,后撰此曲。”(《碧鸡漫志》卷四引)由此说来,这该是一套武舞曲,所以象征开阖变化的阵容,而又于一气驱使的格局中,备见激壮苍凉、纵横排奡<注释>奡音傲,排奡:文笔矫健</注释>的雄杰姿势。虽然<专名>柳永</专名>用来抒写羁旅行役之感,而伟岸奇丽的格局,还是可从音节态度上想像得之的。</段落>
</正文>
</档案文章>
</正文>
</档案文章>
<档案文章 fileID="lecture6">
<标题>第六讲 论对偶</标题>
<正文>
<段落><专名>琴</专名>按:为阅读方便故,将<专名>榆生</专名>先生之原讲义据其内容拆分为七部分如下,各部分标题为我所加。</段落>
<档案文章 fileID="lecture6-1">
<标题>对偶的形式与对法</标题>
<正文>
<段落>由于<专名>汉</专名>民族语言具有便于作成对偶的特性,所以上溯<专名>周</专名><专名>秦</专名>典籍,下逮近代歌谣,乃至口头戏谑,常是采取这种排偶形式。这一形式是素来就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段落>
<段落>把对偶形式由偶然产生发展成为有意识的大量创作,这是<专名>魏</专名><专名>晋</专名>以来逐渐讲究声律的结果。所以<专名>刘勰</专名>在写过《声律》、《章句》之后,接着就有专篇讨论这个对偶问题。他说:</段落>
<引文>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引文>
<段落 缩进="false">这是说明在文学语言中多用对偶,也是合乎规律的。他又提出四种对法:</段落>
<引文>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引文>
<引文>
<出处>——《文心雕龙》卷七《丽辞》第三十五</出处>
</引文>
<段落>他把“双比空辞”叫作“言对”,“并举人验”叫作“事对”,“理殊趣合”叫作“反对”,“事异义同”叫作“正对”。这四种对法概括了对偶的主要形式,直到<专名>唐</专名>人近体诗的格式全部完成之后,又定出一种共同遵守的规格,也就是两个长短相同的句子构成对偶时,在相同的地位,它的语义要相当(也就是虚实相当),字调要相反(也就是平仄相反),才算适合对偶的法则。这好比两个人配成一对夫妻,必须是一男一女,也就是古人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样构成的对偶,结果是十分和谐的。<专名>唐</专名>人所写的五、七言律诗和骈文、律赋,都以这两条规律为绝对共遵的标准。至燕乐曲兴起之后,虽然句式的错综变化不可胜穷,但依据“奇偶相生、轻重相权”的八字法则,讲求对偶的精巧,还得提到首要的地位。</段落>
</正文>
</档案文章>
<档案文章 fileID="lecture6-2">
<标题>常见于小令短调的谐婉对法</标题>
<正文>
<段落>一般对法和近体诗相同的,以小令短调为最多。约略举例如下:</段落>
<副标题>㈠三言对:</副标题>
<引文>
<引用><![CDATA[青箬笠,绿蓑衣。]]></引用>
<出处>——<专名>张志和</专名>《渔歌子》</出处>
</引文>
<引文>
<引用><![CDATA[柳丝长,春风细。
惊塞雁,起城乌。
玉炉香,红蜡泪。
眉翠薄,鬓云残。]]></引用>
<出处>——<专名>温庭筠</专名>《更漏子》</出处>
</引文>
<引文>
<引用><![CDATA[水为乡,蓬作舍。
酒盈杯,书满架。]]></引用>
<出处>——<专名>李珣</专名>《渔歌子》</出处>
</引文>
<引文>
<引用><![CDATA[倾绿蚁,泛红螺。
兰棹举,水纹开。]]></引用>
<出处>——<专名>李珣</专名>《南乡子》</出处>
</引文>
<引文>
<引用><![CDATA[村舍外,古城旁。]]></引用>
<出处>——<专名>苏轼</专名>《鹧鸪天》</出处>
</引文>
<引文>
<引用><![CDATA[花不语,水空流。
春悄悄,夜迢迢。]]></引用>
<出处>——<专名>晏几道</专名>《鹧鸪天》</出处>
</引文>
<副标题>㈡四言对:</副标题>
<引文>
<引用><![CDATA[细草愁烟,幽花怯露。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引用>
<出处>——<专名>晏殊</专名>《踏莎行》</出处>
</引文>
<引文>
<引用><![CDATA[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引用>
<出处>——<专名>秦观</专名>《踏莎行》</出处>
</引文>
<引文>
<引用><![CDATA[丁香枝上,豆蔻梢头。]]></引用>
<出处>——<专名>王雱</专名>《眼儿媚》</出处>
</引文>
<副标题>㈢五言对:</副标题>
<引文>
<引用><![CDATA[雨暗初疑夜,风回便报晴。
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引用>
<出处>——<专名>苏轼</专名>《南歌子》</出处>
</引文>
<引文>
<引用><![CDATA[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引用>
<出处>——<专名>晏几道</专名>《临江仙》</出处>
</引文>
<引文>
<引用><![CDATA[谁知【巴峡】路,却见【洛城】花。
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和风春弄笛,明月夜闻箫。
青釭挑欲尽,粉泪浥还垂。]]></引用>
<出处>——<专名>苏轼</专名>《临江仙》</出处>
</引文>
<引文>
<引用><![CDATA[相逢俱白首,无语对西风。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引用>
<出处>——<专名>晁补之</专名>《临江仙》</出处>
</引文>
<引文>
<引用><![CDATA[草平天一色,风暖燕双高。
难回【巫峡】梦,空恨【武陵】桃。]]></引用>
<出处>——<专名>李之仪</专名>《临江仙》</出处>
</引文>
<引文>
<引用><![CDATA[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引用>
<出处>——<专名>辛弃疾</专名>《临江仙》</出处>
</引文>
<引文>
<引用><![CDATA[一灯人著梦,双燕月当楼。
瘦应因此瘦,羞亦为郎羞。]]></引用>
<出处>——<专名>史达祖</专名>《临江仙》</出处>
</引文>
<引文>
<引用><![CDATA[乱山明月晓,沧海冷云秋。]]></引用>
<出处>——<专名>段成己</专名>《临江仙》</出处>
</引文>
<引文>
<引用><![CDATA[冰壶天上下,云锦树高低。
向来元落落,此去亦悠悠。
清泉明月晓,高树乱蝉秋。]]></引用>
<出处>——<专名>元好问</专名>《临江仙》</出处>
</引文>
<副标题>㈣六言对:</副标题>
<引文>
<引用><![CDATA[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引用>
<出处>——<专名>晏几道</专名>《临江仙》</出处>
</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