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signed in with another tab or window. Reload to refresh your session.You signed out in another tab or window. Reload to refresh your session.You switched accounts on another tab or window. Reload to refresh your session.Dismiss alert
reacted with thumbs up emoji reacted with thumbs down emoji reacted with laugh emoji reacted with hooray emoji reacted with confused emoji reacted with heart emoji reacted with rocket emoji reacted with eyes emoji
-
周雪光 2018-09-08 投诉阅读数:10万+
很早就想就“学术批评”这个题目谈谈自己的感想,因为在公共领域中经常读到关于学术作品的各种批评。“批评”在这里为中性意义,泛指评论,因为学术评论大多会评头品足,提出问题,是谓“批评”。提起笔来,才发现自己也没有读过关于这个题目的学理讨论,只是在学术训练和研究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触到学术批评活动;也可以说一直从事学术批评活动,从中形成了一些自以为是的看法。索性借这个机会整理一下自己的看法,一家之言而已。
一
首先,框定题目,用排除法来界定什么不是学术批评。可以粗略地区分出三类“批评”经常出现的领域:公共领域、政策领域、学术领域。虽然这三个领域中的“批评”多来自学人,且涉及学术作品(著作,论文),但其性质、标准和期待颇为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公共领域中的各种批评,可能来自学人,可能涉及学术工作,但关注点在于其公共性,即某一学术作品或学术活动的社会意义。批评者常常以学术作品为引头,借题发挥,或针砭时弊,或感慨陈言,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公共领域中的这些讨论评判有其社会功能,不容小觑。例如,各种报刊杂志中的书评,面对广大读者群,以传播知识思想为目标,一方面推广,一方面普及,一方面提高。 这些议论大多不是从学术角度对学术作品的讨论,所以不是本文所关注的学术批评。
公共领域中另有政治性批评(或评论),即在“某某会议推动下”…”,“在某某讲话指引下…”等种种话语,服务于各种政治需要,有着其特定逻辑,更是与学术批评毫无关联。
政策领域中的“批评”,我知之甚少。想来这一类批评涉及到学术作品与政策应用间的关系,其评估标准涉及到其作品中政策含义的可行性,成本收益分析,实施条件等等。这也是重要的一类评论,但也不是学术批评。
本文所指的学术批评是针对学术作品对知识的贡献为衡量标准而从事的评价,因此通常发生在特定的学术领域中,建立在特定的学术文献中。学术批评是学术建设的重要一环;学者是在专业化过程中习得学术批评的。阅读、写作或审阅学术著作或学术论文,同时也是一个学术批评的过程。
这个界定还嫌宽泛。这些年来接触到不同领域中的学术研究工作和活动。我注意到,即使在学术活动中,不同领域有着各自的标准规范,不可简单划一地一概而论。比如说,近来接触到的中国史研究领域,学者们的讨论更多地集中在资料甄别评估,和在资料基础上的提炼和推断。这些方面与我所熟悉的社会科学领域颇为不同。所以,更为准确地说,本文所说的学术批评,是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学术批评。
二
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学术批评,建立在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逻辑之上。社会科学研究大多始于推理逻辑,即从特定文献中已为接受的前提假设和概念出发,从理论逻辑上推理发展新的命题,或建模检验其内在逻辑自洽,或从经验材料中检验之,或两者兼而有之。因此,学术评论通常有以下几个着眼点:
先说理论逻辑。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是在具体社会事实中抽象出具有一般性的命题。如此,其理论说法需要有逻辑性,有分类和概念化的提炼。如果一个研究中的理论逻辑时都含混不清,研究设计就无的放矢,那么我们没有理由接受或认真看待其研究发现和结论。如果是基于经验材料的实证研究,那么,我们不仅关注其理论逻辑(多隐含在已有研究工作中),而且要关注其研究设计是否针对这一理论逻辑和研究问题而来,分析手段是否得当,研究发现是否与其理论命题相吻合,关于研究发现的解释是否恰如其分。
因此,学术批评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讨论和评估该研究与已有的各种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前人相比,在哪些方面有具体的贡献或不足。这些贡献可能是在理论取向上的突破,例如,社会学中关于社会网络的开创性工作将社会结构、群体结构的关注建立在可观测、可测量的网络结构之上,由此引发了有关关系强度、关系密度和动态演变的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贡献也可能是对某已有理论模式的精细化、简化或操作化;也可以是在经验材料上的开掘或向其他领域的延伸。这些发明恰恰是学术批评所应该着眼评估的。
随着社区内部学术水准和共享知识的提高,学术评论的标准也在不断演变。这并不是说,这个过程是线性上升的。学术社区内因研究时尚或外在干预,可能一度采纳不当的标准,走弯路。因此,学术发展需要相应的纠偏机制,应该包容和鼓励不同风格和不同方向上的探索。
说了这些,似乎都是很专业、技术性的方方面面。的确,学术批评正是在这个层次、这些方面展开。换言之,学术批评需要有专业知识,需要放在一个特定的学术社区中进行,需要在已有文献和知识背景下展开,需要比较而言。那种大而化之的高低好坏评语,实在不属于学术批评领域。
三
理解了学术研究的逻辑,就不难看到貌似学术评论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无的放矢的评判。
任何学术研究工作都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内,使用特定的角度从事开掘工作,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那种面面俱到、无所不包的研究风格,一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这一点无需争论即可断言。如果研究作品中忽略了与主题有着内在关联的某个方面而失之偏颇,那么,学术批评的任务是要讨论和展示,为什么这一忽略导致了研究工作在理论逻辑或研究设计或资料取舍上的重要遗漏或失误,影响其结论判断,等等。
这里的道理如上。基础性的学术研究以“片面的深刻”为研究风格,即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在某一个方向上对研究问题做深入分析开掘。如此,学术研究极难与现实有一一对应的关联。学术专业化的特点正是“trained incompetence”(专业训练而来的无能),即专业训练导致其特定方向的专注;与此同时,这一分析需要忽略(“控制”)其他方面。强行要求学术研究提出所谓的政策性意义,其结果只能是肤浅的、敷衍了事的甚至是误导的。据说,国家基金资助的学术研究项目,若没有政策性建议部分,则不能结项。真是令人无语。只能说,这是一个官僚逻辑而来的评判标准。
当然,这种评判不太会在学术批评的过程中出现,更多地出现在公共领域中。
小结一下。文章开始所列的三种“批评”(公共领域、政策领域、学术领域),各有使命,各有其主(读者),各有社会价值。我想强调的是,学人参与的、关于学术作品的评论,并不一定是“学术评论”。确有一些通才学者纵横捭阖,跨越不同领域而有建树。但在知识日益精细的今天,文艺复兴人那种百科全书式的学人日益稀少。学术研究的不同领域各有标准,各有知识积累与传统。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术批评则无从谈起。作为学者和读者,我们需要区分这些不同的“批评”,以期保持不同领域间的边界,特别是保持学术研究和学术批评的尊严和独立性。
Beta Was this translation helpful? Give feedback.
All rea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