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绍前,我们先看一段话,
Here is my source code.
Run it on the cloud for me.
I do not care how.
这段话阐述了一个优秀的发布平台应该让开发人员,业务人员无需过多关注平台本身。
- 简单易学,最好能做到与本地开发一致,无需学习
- 部署方案灵活 - 能灵活支持各种分支管理方案
- 减少对服务部署架构的关注 - 无需关注部署至何种平台,应无需关注架构级调整
- 可追溯性强 - 每一次部署所产生的元数据能将各数据进行关联,便于查询与定位问题
- 数据反馈与查询入口 - 对每次部署所产生的变更能提供各种数据反馈与查询入口,如配置是否生效,新版本服务的日志等
- 提供各维度数据 - 如哪些项目,哪些分支,哪些人员在触发部署任务,查看项目进度的宏观数据
- 提供申请入口 - 用户自助完成部署申请
- 适配器 - 将开发人员提供的交付物,如镜像,rpm包等经过修改成功部署至相应的平台,如kubernetes,knative,虚拟机, apig等
目前很多公司的开发平台,都是直接对接服务运行平台,如下图:
该发布平台架构简单,也是我们的第一版发布系统,基于ansible,灵活快速, 但是会有以下几种问题:
- 只注重代码部署,服务运行所依赖的其他元数据,如域名,流量等需要单独配置
- 部署平台与服务运行载体耦合性强,如后续需要支持knative等,需要重新构造
- 使用ansible有一定的学习成本,配置文件中包含除应用外的其他配置
当项目数据逐渐庞大后,我们发现
- 每一次kubernetes以及组件(istio)的升级与迁移,我们需要修改众多脚本以及ci配置;
- 我们需要支持灵活的分支策略,如gitflow,单master等;
- 平台化的数字建设 - 我们希望能多维度的获取ci与cd每一个步骤的数据输出;
在经历过团队调研后,我们构建了第二代发布平台:
- 构建自助式的元数据交互 - 开发,业务,DevOps等相关人员通过自助式的交互完成每一个阶段的元数据提交;
- 元数据与部署平台 - 包含所有服务的元数据,可以为其他平台提供数据支撑;
- 适配层 - 将每一次发布的信息,经过适配层翻译后可以部署到不同版本的Kubernetes与istio;
注明: 部署工程的数据结构
以项目A做例,该项目不同分支部署到不同的物理资源,在规划部署平台的入口标准时,一定要统一规划好分支管理,可以参考Gitflow 工作流
分支 | 资源 |
---|---|
^dev$ | kubernetes-dev, istio-dev |
^feature(-[a-z0-9]+)+$ | kubernetes-feature, istio-feature |
^release-([0-9]+)(.[0-9]+)*$ | kubernetes-release, istio-release |
^lt-([0-9]+)(.[0-9]+)*$ | kubernetes-lt, istio-lt |
tag | kubernetes-prod1, istio-prod1, kubernetes-prod2, istio-prod2 |
部署平台具有以下特点:
- 元数据分角色 - 一个服务完成端到端部署,需要多角色的参与,这里根据角色的不同输入不同的数据
- 各项目独立控制 - 一个项目,根据分支管理,在部署时部署到不同的物理资源
- 解耦开发与业务人员对架构与物理资源的关注
- 易升级与迁移 - 当物理资源需要升级时,只需将特定物理资源纳管进部署平台
- 易控制性 - 部署平台作为中央管理,可以精确控制项目与物理资源,以及提供多维度的业务指标数据
- 配置清晰 - 一分支一目录,目录中包含所有指定的配置文件
独立的配置工程 - 使用gitlab project工程存放配置文件,可以参考config目录
灵活支持滚动发布,灰度发布等任意发布模式下的配置文件管理
各维度查看工程的部署状态
任何联动消息都通过IM工具发送给相应的人员
在监控中关联本次部署的元数据,如分支,pipelineID,jobID,以及用户自定义的属性等
在上一代API架构中,在调用相应组件(kubernetes,istio,knative)的api之前,需要将服务的元数据翻译成对应组件所认可的请求数据,当组件类型与版本众多时,适配层的管理成为了一个难题。鉴于此,我们借鉴了kubernetes的operator思想,开发了下一代部署平台,operator模式。
operator-sdk,可以开发类似于原生controller的operator。
改进点如下:
- 在每一个kubernetes中部署operator,operator自己完成相应组件的适配;
- operator与元数据之间通过MQ进行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