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英文说明 | View English description
Github Actions 是 Microsoft 推出的一项服务,它提供了性能配置非常不错的虚拟服务器环境,基于它可以进行构建、测试、打包、部署项目。对于公开仓库可免费无时间限制地使用,且单次编译时间长达 6 个小时,这对于编译 Armbian 来说是够用的(我们一般在3小时左右可以完成一次编译工作)。分享只是为了交流经验,不足的地方请大家理解,请不要在网络上发起各种不好的攻击行为,也不要恶意使用 GitHub Actions。
- Armbian 构建及使用方法
- 目录
- 1. 注册自己的 Github 的账户
- 2. 设置隐私变量 GITHUB_TOKEN
- 3. Fork 仓库并设置 GH_TOKEN
- 4. 个性化 Armbian 系统定制文件说明
- 5. 编译系统
- 6. 保存系统
- 7. 下载系统
- 8. 安装 Armbian 到 EMMC
- 9. 编译 Armbian 内核
- 10. 更新 Armbian 内核
- 11. 安装常用软件
- 12. 常见问题
- 12.1 每个盒子的 dtb 和 u-boot 对应关系表
- 12.2 LED 屏显示控制说明
- 12.3 如何恢复原安卓 TV 系统
- 12.4 设置盒子从 USB/TF/SD 中启动
- 12.5 禁用红外接收器
- 12.6 启动引导文件的选择
- 12.7 网络设置
- 12.8 如何添加开机启动任务
- 12.9 如何更新系统中的服务脚本
- 12.10 如何获取 eMMC 上的安卓系统分区信息
- 12.11 如何制作 u-boot 文件
- 12.12 内存大小识别错误
- 12.13 如何反编译 dtb 文件
- 12.14 如何修改 cmdline 设置
- 12.15 如何添加新的支持设备
- 12.16 如何解决写入 eMMC 时 I/O 错误的问题
- 12.17 如何解决 Bullseye 版本没有声音的问题
- 12.18 如何编译 boot.scr 文件
- 12.19 如何开启远程桌面和修改默认端口
注册自己的账户,以便进行系统个性化定制的继续操作。点击 github.com 网站右上角的 Sign up
按钮,根据提示注册自己的账户。
设置 Github 隐私变量 GITHUB_TOKEN
。在系统编译完成后,我们需要上传系统到 Releases ,我们根据 Github 官方的要求设置这个变量,方法如下:
Personal center: Settings > Developer settings > Personal access tokens > Generate new token ( Name: GITHUB_TOKEN, Select: public_repo )。其他选项根据自己需要可以多选。提交保存,复制系统生成的加密 KEY 的值,先保存到自己电脑的记事本,下一步会用到这个值。图示如下:
现在可以 Fork 仓库了,打开仓库 https://github.com/ophub/amlogic-s9xxx-armbian ,点击右上的 Fork 按钮,复制一份仓库代码到自己的账户下,稍等几秒钟,提示 Fork 完成后,到自己的账户下访问自己仓库里的 amlogic-s9xxx-armbian 。在右上角的 Settings
> Secrets
> Actions
> New repostiory secret
( Name: GH_TOKEN
, Value: 填写刚才GITHUB_TOKEN的值
),保存。并在左侧导航栏的 Actions
> General
> Workflow permissions
下选择 Read and write permissions
并保存。图示如下:
系统编译的流程在 .github/workflows/build-armbian.yml 文件里控制,在 workflows 目录下还有其他 .yml 文件,实现其他不同的功能。编译系统时采用了 Armbian 官方的当前代码进行实时编译,相关参数可以查阅官方文档。
- name: Compile Armbian [ ${{ inputs.set_release }} ]
id: compile
if: ${{ steps.down.outputs.status }} == 'success' && !cancelled()
run: |
# Compile method and parameter description: https://docs.armbian.com/Developer-Guide_Build-Options
cd build/
./compile.sh RELEASE=${{ inputs.set_release }} BOARD=odroidn2 BRANCH=current BUILD_MINIMAL=no \
BUILD_ONLY=default HOST=armbian BUILD_DESKTOP=no EXPERT=yes KERNEL_CONFIGURE=no \
COMPRESS_OUTPUTIMAGE="sha" SHARE_LOG=yes
echo "status=success" >> ${GITHUB_OUTPUT}
系统编译的方式很多,可以设置定时编译,手动编译,或者设置一些特定事件来触发编译。我们先从简单的操作开始。
在自己仓库的导航栏中,点击 Actions 按钮,再依次点击 Build armbian > Run workflow > Run workflow ,开始编译,等待大约 3 个小时,全部流程都结束后就完成编译了。图示如下:
在 .github/workflows/build-armbian.yml 文件里,使用 Cron 设置定时编译,5 个不同位置分别代表的意思为 分钟 (0 - 59) / 小时 (0 - 23) / 日期 (1 - 31) / 月份 (1 - 12) / 星期几 (0 - 6)(星期日 - 星期六)。通过修改不同位置的数值来设定时间。系统默认使用 UTC 标准时间,请根据你所在国家时区的不同进行换算。
schedule:
- cron: '0 17 * * *'
默认系统的配置信息记录在 model_database.conf 文件里,其中的 BOARD
名字要求唯一。
其中 BUILD
的值是 yes
的是默认打包的部分盒子的系统,这些盒子可以直接使用。默认值是 no
的没有打包,这些没有打包的盒子使用时需要下载相同 FAMILY
的打包好的系统(推荐下载 5.15/5.4
内核的系统),在写入 USB
后,可以在电脑上打开 USB 中的 boot 分区
,修改 /boot/uEnv.txt
文件中 FDT 的 dtb 名称
,适配列表中的其他盒子。
在本地编译时通过 -b
参数指定,在 github.com 的 Actions 里编译时通过 armbian_board
参数指定。使用 -b all
代表打包 BUILD
是 yes
的全部设备。使用指定 BOARD
参数打包时,无论 BUILD
是 yes
或者 no
均可打包,例如:-b r68s_s905x3-tx3_s905l3a-cm311
系统保存的设置也在 .github/workflows/build-armbian.yml 文件里控制。我们将编译好的系统通过脚本自动上传到 github 官方提供的 Releases 里面。
- name: Upload Armbian image to Release
uses: ncipollo/release-action@main
if: ${{ env.PACKAGED_STATUS }} == 'success' && !cancelled()
with:
tag: Armbian_${{ env.ARMBIAN_RELEASE }}_${{ env.PACKAGED_OUTPUTDATE }}
artifacts: ${{ env.PACKAGED_OUTPUTPATH }}/*
allowUpdates: true
token: ${{ secrets.GH_TOKEN }}
body: |
These are the Armbian OS image
* OS information
Default username: root
Default password: 1234
Install command: armbian-install
Update command: armbian-update
从仓库首页右下角的 Release 版块进入,选择和自己盒子型号对应的系统。图示如下:
Amlogic, Rockchip 和 Allwinner 的安装方法不同。不同的设备具有不同的存储,有的设备使用外置 microSD 卡,有的带有 eMMC,有的支持使用 NVMe 等多种存储介质,根据设备不同,分别介绍其安装方法。首先在 Releases 里下载自己设备的 Armbian 系统,解压缩成 .img 格式备用。根据自己的设备,使用下面小结中不同的安装方法。
当安装完成后,将 Armbian 设备接入路由器
,设备开机2分钟
后,到路由器里查看设备名称为 Armbian 的 IP
,使用 SSH
工具连接进行管理设置。默认用户名为 root
,默认密码为 1234
,默认端口为 22
登录 Armbian 系统 (默认用户: root, 默认密码: 1234) → 输入命令:
armbian-install
可选参数 | 默认值 | 选项 | 说明 |
---|---|---|---|
-m | no | yes/no | 使用 Mainline u-boot |
-a | yes | yes/no | 使用 ampart 分区表调整工具 |
-l | no | yes/no | List. 显示全部设备列表 |
举例: armbian-install -m yes -a no
每个设备的安装方法不同,分别介绍如下。
Radxa-Rock5B 有 microSD/eMMC/NVMe 等多种存储介质可以选择,相应的安装方法也不同。下载 rk3588_spl_loader_v1.08.111.bin 和 spi_image.img 文件备用。下载 RKDevTool 工具及驱动备用。下载 Rufus 或者 balenaEtcher 写盘工具备用。
使用 Rufus 或者 balenaEtcher 等工具将 Armbian 系统镜像写入 microSD 里,然后把写好系统的 microSD 插入设备即可使用。
使用 microSD 卡安装:将 Armbian 系统镜像写入 microSD 卡,将 microSD 卡插入设备并启动,上传 armbian.img
镜像文件到 microSD 卡,使用 dd
命令将 Armbian 镜像写入 NVMe 中,命令如下:
dd if=armbian.img of=/dev/mmcblk1 bs=1M status=progress
- 使用 USB 转 eMMC 读卡器安装:将 eMMC 模块与电脑连接,使用 Rufus 或者 balenaEtcher 等工具将 Armbian 系统镜像写入 eMMC 里,然后把写好系统的 eMMC 插入设备即可使用。
- 使用 Maskrom 模式安装:关闭开发板电源。按住金色按钮。将 USB-A 转 C 型电缆插入 ROCK 5B C 型端口,另一端插入 PC。松开金色按钮。检查 USB 设备提示找到一个 MASKROM 设备。右键单击列表的空白区域,然后选择加载
rock-5b-emmc.cfg
配置文件(配置文件和 RKDevTool 在同一个目录下)。将rk3588_spl_loader_v1.08.111.bin
和Armbian.img
按下图所示设置,选择写入即可。
ROCK-5B 在主板上有一个 SPI 闪存,将引导加载程序安装到 SPI 闪存可以支持 SoC maskrom 模式不直接支持的其他启动介质(如 SATA、USB3 或 NVMe)。使用 NVMe 需要先写入 SPI 文件。方法如下:
关闭开发板电源。删除可启动设备,如MicroSD卡,eMMC模块等。按住金色(或某些开发板修订版上的银色)按钮。将 USB-A 转 C 型电缆插入 ROCK-5B C 型端口,另一端插入 PC。松开金色按钮。检查 USB 设备找到一个 MASKROM 设备。在列表框中右键选择加载配置,然后在资源管理文件夹中选择配置文件(配置文件和 RKDevTool 在同一个目录下),根据下图选择 rk3588_spl_loader_v1.08.111.bin
和 spi_image.img
文件,点击写入即可,如下图所示:
- 使用读卡器安装:将 M.2 NVMe SSD 插入 M.2 NVMe SSD 到 USB3.0 读卡器,以连接到主机。使用 Rufus 或者 balenaEtcher 等工具将 Armbian 系统镜像写入 NVMe 里,然后把写好系统的 NVMe 插入设备即可使用。
- 使用 microSD 卡安装:将 Armbian 系统镜像写入 microSD 卡,将 microSD 卡插入设备并启动,上传
armbian.img
镜像文件到 microSD 卡,使用dd
命令将 Armbian 镜像写入 NVMe 中,命令如下:
dd if=armbian.img of=/dev/nvme0n1 bs=1M status=progress
使用 Rufus 或者 balenaEtcher 等工具将 Armbian 系统镜像写入 microSD 里,然后把写好系统的 microSD 插入设备即可使用。
- 下载 RKDevTool 工具及驱动,解压并安装 DriverAssitant 驱动程序,打开 RKDevTool 工具备用。
- R68s 在关机状态下,先插入 USB 双公头线,然后按住 Recovery 键并插上 12V 电源,两秒之后松开 Recovery 键,刷机工具会
发现一个 LOADER 设备
。 - 在 RKDevTool 工具操作界面的空白处点右键,添加项。
- 地址是
0x00000000
,名字是armbian
,路径点击右侧选择armbian.img
系统文件。 - 选择添加的 armbian 一行外,
取消其他行的选择
,点击执行
写入即可。 - 补充说明:如果 eMMC 中写入了其他系统,请先在高级功能里擦除,再写入 Armbian 系统。如果无法擦除,先重新写入一次
MiniLoaderAll.bin
引导文件,然后再次进入MASKROM
写入 Armbian 系统。MiniLoaderAll.bin 引导文件设置:地址0xCCCCCCCC
, 名字Loader
, 路径选择 RKDevTool 刷机工具 Image 目录下的MiniLoaderAll.bin
文件。
方法转载自 milton 的教程。刷机需要进入 Maskrom 模式。先断开所有连接,通过短接 CLK 和 GND(使用 TTL 的 GND, 或者旁边小按钮的 GND 均可)这两个触点,然后将 USB 连接到 PC 就会检测到 MASKROM 设备了。短接点位置如下:
打开 RKDevTool 刷机工具,右键添加项。
- 地址
0xCCCCCCCC
, 名字Boot
, 路径选择rk3328_loader_v1.14.249.bin
。 - 地址
0x00000000
, 名字system
, 路径选择要刷的Armbian.img
系统。 - 勾选
强制按地址写入
,点执行
,等右侧下载面板显示进度完成即可。
方法转载自 cc747 的教程。刷机需要进入 Maskrom 模式。使我家云处于断电状态,拔掉所有线。用 USB 双公头线,一头插入我家云的 USB2.0 接口,一头插入电脑。用回形针插进 Reset 孔,并按压住不松开。插入电源线。等待几秒钟,直到 RKDevTool 框的下方出现发现一个LOADER设备
后才松开回形针。将 RKDevTool 切换到高级功能
点击进入Maskrom
按钮,提示发现一个MASKROM设备
。右键添加项。
- 地址
0xCCCCCCCC
, 名字Boot
, 路径选择rk3328_loader_v1.14.249.bin
。 - 地址
0x00000000
, 名字system
, 路径选择要刷的Armbian.img
系统。 - 勾选
强制按地址写入
,点执行
,等右侧下载面板显示进度完成即可。
登录 Armbian 系统 (默认用户: root, 默认密码: 1234) → 输入命令:
armbian-install
支持在 Ubuntu20.04/22.04,debian11 或 Armbian 系统中编译内核。支持本地编译,也支持使用 GitHub Actions 云编译,具体方法详见 内核编译说明。
当内核补丁目录 tools/patch 中有通用内核补丁目录(common-kernel-patches
),或者有 与内核源码库同名
的目录时(例如 linux-5.15.y),可以使用 -p true
自动应用内核补丁。补丁目录的命名规范如下:
~/amlogic-s9xxx-armbian
└── compile-kernel
└── tools
└── patch
├── common-kernel-patches # 固定目录名:存放各版本都通用的内核补丁
├── linux-5.15.y # 与内核源码库同名:存放专用补丁
├── linux-6.1.y
├── linux-5.10.y-rk35xx
└── more kernel directory...
- 在本地编译内核时,可以手动创建相应目录,添加对应的自定义内核补丁。
- 在 GitHub Actions 云编译时,可以使用
kernel_patch
参数指定内核补丁在你仓库中的目录,例如 kernel 仓库中 compile-beta-kernel.yml 的使用方法:
- name: Compile the kernel
uses: ophub/amlogic-s9xxx-armbian@main
with:
build_target: kernel
kernel_version: 5.15.1_6.1.1
kernel_auto: true
kernel_patch: kernel-patch/beta
auto_patch: true
当使用 kernel_patch
参数指定自定义内核补丁时,补丁目录请参照上述规范进行命名。
- 从 Armbian 和 OpenWrt 等仓库中获得:例如 armbian/patch/kernel 和 openwrt/rockchip/patches-6.1,lede/rockchip/patches-5.15 等等,这些使用主线内核的仓库中的补丁一般可以直接使用。
- 从 github.com 仓库的 commits 中获得:在相应的
commit
地址后添加.patch
后缀即可生成对应的补丁。
在添加自定义内核补丁前,需要先和上游的内核源码仓库 unifreq/linux-k.x.y 进行比较,确认此补丁是否已经添加,避免造成冲突。通过测试的内核补丁,建议向 unifreq 大佬维护的系列内核仓库进行提交。每人一小步,世界一大步,大家的贡献会让我们在盒子里使用 Armbian 和 OpenWrt 系统时更加稳定和有趣。
登录 Armbian 系统 → 输入命令:
# 使用 root 用户运行 (sudo -i)
# 如果不指定参数,将更新为最新版本。
armbian-update
可选参数 | 默认值 | 选项 | 说明 |
---|---|---|---|
-r | ophub/kernel | <owner>/<repo> |
设置从 github.com 下载内核的仓库 |
-u | 自动化 | stable/flippy/dev/rk3588/rk35xx/h6 | 设置使用的内核的 tags 后缀 |
-k | 最新版 | 内核版本 | 设置内核版本 |
-b | yes | yes/no | 更新内核时自动备份当前系统使用的内核 |
-m | no | yes/no | 使用主线 u-boot |
-s | 无 | 无/磁盘名称 | [SOS] 恢复 eMMC/NVMe/sdX 等磁盘中的系统内核 |
-h | 无 | 无 | 查看使用帮助 |
举例: armbian-update -k 5.15.50 -u dev
通过 -k
参数指定内核版本号时,可以准确指定具体版本号,例如:armbian-update -k 5.15.50
,也可以模糊指定到内核系列,例如:armbian-update -k 5.15
,当模糊指定时将自动使用指定系列的最新版本。
更新内核时会自动备份当前系统使用的内核,存储路径在 /ddbr/backup
目录里,保留最近使用过的 3 个版本的内核,如果新安装的内核不稳定,可以随时恢复回备份的内核:
# 进入备份的内核目录,如 6.6.12
cd /ddbr/backup/6.6.12
# 执行更新内核命令,会自动安装当前目录下的内核
armbian-update
[SOS]:因特殊原因导致的更新不完整等问题,造成系统无法从 eMMC/NVMe/sdX 启动时,可以从 USB 等其他磁盘启动任意内核版本的 Armbian 系统,然后运行 armbian-update -s
命令可以把 USB 中的系统内核更新至 eMMC/NVMe/sdX 中,实现救援的目的。不指定磁盘参数时,默认将从 USB 设备恢复 eMMC/NVMe/sdX 中的内核,如果设备有多个磁盘,可以准确指定需要恢复的磁盘名称,举例如下:
# 恢复 eMMC 中的内核
armbian-update -s mmcblk1
# 恢复 NVMe 中的内核
armbian-update -s nvme0n1
# 恢复移动存储设备中的内核
armbian-update -s sda
# 磁盘名称可以简写为 mmcblk0/mmcblk1/nvme0n1/nvme1n1/sda/sdb/sdc 等,也可以使用完整的名称,如 /dev/sda
armbian-update -s /dev/sda
# 当设备只有 eMMC/NVMe/sdX 中的一个内置存储时,可以省略磁盘名称参数
armbian-update -s
如果你访问 github.com 的网络不通畅,无法在线下载更新时,可以手动下载内核,上传至 Armbian 系统的任意目录,并进入内核目录,执行 armbian-update
进行本地安装。如果当前目录下有成套的内核文件,将使用当前目录的内核进行更新(更新需要的 4 个内核文件是 header-xxx.tar.gz
, boot-xxx.tar.gz
, dtb-xxx.tar.gz
, modules-xxx.tar.gz
。其他内核文件不需要,如果同时存在也不影响更新,系统可以准确识别需要的内核文件)。在设备支持的可选内核里可以自由更新,如从 6.6.12 内核更新为 5.15.50 内核。
通过 -r
/-u
/-b
等参数设置的自定义选项,可以固定填写到个性化配置文件 /etc/ophub-release
的相关参数里,避免每次输入。对应设置为:
# 自定义修改参数的赋值
-r : KERNEL_REPO='ophub/kernel'
-u : KERNEL_TAGS='stable'
-b : KERNEL_BACKUP='yes'
登录 Armbian 系统 → 输入命令:
armbian-software
使用 armbian-software -u
命令可以更新本地的软件中心列表。根据用户在 Issue 中的需求反馈,逐步整合常用软件,实现一键安装/更新/卸载等快捷操作。包括 docker 镜像
、桌面软件
、应用服务
等。详见更多说明。
在 Armbian 的使用中,一些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汇总如下。
支持的电视盒子列表在 Armbian
系统中配置文件的位置为 /etc/model_database.conf。
请查阅说明
通常使用 armbian-ddbr
对设备的安卓 TV 系统进行备份和恢复。
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线刷的方法,将安卓系统刷入 eMMC 中,安卓系统的下载镜像可在 Tools 中查找。
建议您在全新的盒子里安装 Armbian 系统前,先对当前盒子自带的原安卓 TV 系统进行备份,以便在需要恢复系统时使用。请从 TF/SD/USB
启动 Armbian 系统,输入 armbian-ddbr
命令,然后根据提示输入 b
进行系统备份,备份文件的存放路径为 /ddbr/BACKUP-arm-64-emmc.img.gz
,请下载保存。在需要恢复安卓 TV 系统时,将之前备份的文件上传至 TF/SD/USB
设备的相同路径下,输入 armbian-ddbr
命令,然后根据提示输入 r
进行系统恢复。
-
一般情况下,重新插入电源,如果可以从 USB 中启动,只要重新安装即可,多试几次。
-
如果接入显示器后,屏幕是黑屏状态,无法从 USB 启动,就需要进行盒子的短接初始化了。先将盒子恢复到原来的安卓系统,再重新刷入 Armbian 系统。首先下载 amlogic_usb_burning_tool 系统恢复工具并安装好。准备一条 USB 双公头数据线,准备一个 曲别针。
-
以 x96max+ 为例,在盒子的主板上确认 短接点 的位置,下载盒子的 Android TV 系统包。其他常见设备的安卓 TV 系统系统及对应的短接点示意图也可以在此下载查看。
操作方法:
1. 打开刷机软件 USB Burning Tool:
[ 文件 → 导入系统包 ]: X96Max_Plus2_20191213-1457_ATV9_davietPDA_v1.5.img
[ 选择 ]:擦除 flash
[ 选择 ]:擦除 bootloader
点击 [ 开始 ] 按钮
2. 使用 [ 曲别针 ] 将盒子主板上的 [ 两个短接点进行短接连接 ],
并同时使用 [ USB 双公头数据线 ] 将 [ 盒子 ] 与 [ 电脑 ] 进行连接。
3. 当看到 [ 进度条开始走动 ] 后,拿走曲别针,不再短接。
4. 当看到 [ 进度条 100% ], 则刷机完成,盒子已经恢复成 Android TV 系统。
点击 [ 停止 ] 按钮, 拔掉 [ 盒子 ] 和 [ 电脑 ] 之间的 [ USB 双公头数据线] 。
5. 如果以上某个步骤失败,就再来一次,直至成功。
如果进度条没有走动,可以尝试插入电源。通长情况下不用电源支持供电,只 USB 双公头的供电即可满足刷机要求。
当完成恢复出厂设置,盒子已经恢复成 Android TV 系统,其他安装 Armbian 系统的操作,就和你之前第一次安装系统时的要求一样了,再来一遍即可。
根据自己盒子的情况,分别使用初次安装和重新安装 Armbian 系统的两种方法。
- 把刷好系统的 USB/TF/SD 插入盒子。
- 开启开发者模式: 设置 → 关于本机 → 版本号 (如: X96max plus...), 在版本号上快速连击 5 次鼠标左键, 看到系统显示
开启开发者模式
的提示。 - 开启 USB 调试模式: 系统 → 高级选选 → 开发者选项 (设置
开启USB调试
为启用)。启用ADB
调试。 - 安装 ADB 工具:下载 adb 并解压,将
adb.exe
,AdbWinApi.dll
,AdbWinUsbApi.dll
三个文件拷⻉到c://windows/
目录下的system32
和syswow64
两个文件夹内,然后打开cmd
命令面板,使用adb --version
命令,如果有显示就表示可以使用了。 - 进入
cmd
命令模式。输入adb connect 192.168.1.137
命令(其中的 ip 根据你的盒子修改,可以到盒子所接入的路由器设备里查看),如果链接成功会显示connected to 192.168.1.137:5555
- 输入
adb shell reboot update
命令,盒子将重启并从你插入的 USB/TF/SD 启动,从浏览器访问系统的 IP 地址,或者 SSH 访问即可进入系统。
- 正常情况下,直接把刷写好 Armbian 的 U 盘插入 USB 即可直接从 U 盘中启动。USB 启动比 eMMC 具有优先启动权。
- 个别设备可能出现无法从 U 盘启动的现象,可以先把 eMMC 里 Armbian 系统
/boot
目录下的boot.scr
文件改个名字,例如boot.scr.bak
,然后再插入 U 盘启动,这样就可以从 U 盘启动了。
默认情况下启用对红外接收器的支持,但如果您将电视盒用作服务器,那么您可能希望禁用 IR 内核模块以防止错误地关闭您的盒子。 要完全禁用 IR,请添加以下行:
blacklist meson_ir
至 /etc/modprobe.d/blacklist.conf
并重启。
-
目前已知的设备中,只有
T95(s905x)
/T95Z-Plus(s912)
/BesTV-R3300L(s905l-b)
等少数设备需要使用/bootfs/extlinux/extlinux.conf
文件,已经在系统里默认添加了。其他设备如果需要,可以将系统写入 USB 后,双击打开boot
分区,将系统自带的/boot/extlinux/extlinux.conf.bak
文件名称中的.bak
删除即可使用。当写入 eMMC 时armbian-install
会自动检查,如果存在extlinux.conf
文件,会自动创建。 -
其他设备只需要
/boot/uEnv.txt
即可启动,不要修改extlinux.conf.bak
文件。
网络配置文件 /etc/network/interfaces
的默认内容如下:
source /etc/network/interfaces.d/*
# Network is managed by Network manager
auto lo
iface lo inet loopback
source /etc/network/interfaces.d/*
auto eth0
iface eth0 inet dhcp
其中的 IP 和网关和 DNS 根据自己的网络情况修改。
source /etc/network/interfaces.d/*
auto eth0
allow-hotplug eth0
iface eth0 inet static
hwaddress ether 12:34:56:78:9A:DA
address 192.168.1.100
netmask 255.255.255.0
gateway 192.168.1.1
dns-nameservers 192.168.1.1
其中的 MAC 地址根据自己的需要修改。
source /etc/network/interfaces.d/*
allow-hotplug eth0
no-auto-down eth0
auto eth0
iface eth0 inet manual
auto macvlan
iface macvlan inet dhcp
pre-up ip link add macvlan link eth0 type macvlan mode bridge
post-down ip link del macvlan link eth0 type macvlan mode bridge
auto lo
iface lo inet loopback
新建或修改网络连接前的准备工作
查看设备中有哪些网络接口可以用来建立网络连接。
nmcli device | grep -E "^[e].*|^[w].*|^[D].*|^[T].*" | awk '{printf "%-19s%-19s\n",$1,$2}'
执行命令后返回内容, DEVICE
列显示网络接口名称, TYPE
列显示网络接口类型。
其中 eth0
= 第1块有线网卡的名称, eth1
= 第2块有线网卡的名称, 以此类推, 无线网卡同理。
DEVICE TYPE
eth0 ethernet
eth1 ethernet
eth2 ethernet
eth3 ethernet
wlan0 wifi
wlan1 wifi
查看设备现有哪些网络连接, 包含使用中和未使用的连接。在新建网络连接时, 不建议使用已经存在的连接名称。
nmcli connection show | grep -E ".*|^[N].*" | awk '{printf "%-19s%-19s\n", $1,$3}'
执行命令后返回内容, NAME
列显示现有网络连接名称, TYPE
列显示网络接口类型。
其中 ethernet
= 有线网卡, wifi
= 无线网卡, bridge
= 网桥
NAME TYPE
cnc ethernet
lan ethernet
lte ethernet
tel ethernet
docker0 bridge
titanium wifi
cpe wifi
在网络接口 eth0
上新建网络连接并立即生效 (动态 IP 地址
- IPv4 / IPv6
)。
# Set ENV
MYCON=ether1 # 新建网络连接名称
MYETH=eth0 # 网络接口名称 = eth0 / eth1 / eht2 / eth3
IPV6AGM=stable-privacy # IPv6 地址状态模式 = stable-privacy / eui64
# Add ETH
nmcli connection add \
con-name $MYCON \
type ethernet \
ifname $MYETH \
autoconnect yes \
ipv6.addr-gen-mode $IPV6AGM
nmcli connection up $MYCON
ip -c -br address
在网络接口 eth0
上新建网络连接并立即生效 (静态 IP 地址
- IPv4
)。
# Set ENV
MYCON=ether1 # 网络连接名称
MYETH=eth0 # 网络接口名称 = eth0 / eth1 / eht2 / eth3
IP=192.168.67.167/24 # HOST IP 地址, 其中 24 是子网掩码 对应 255.255.255.0
GW=192.168.67.1 # 网关
DNS=119.29.29.29,223.5.5.5 # DNS 服务器地址
# Chg CON
nmcli connection add \
con-name $MYCON \
type ethernet \
ifname $MYETH \
autoconnect yes \
ipv4.method manual \
ipv4.addresses $IP \
ipv4.gateway $GW \
ipv4.dns $DNS
nmcli connection up $MYCON
ip -c -br address
在网络接口 wlan0
上新建网络连接并立即生效 (动态 IP 地址
- IPv4 / IPv6
)。
# Set ENV
MYCON=ssid # 新建网络连接名称, 建议使用 WiFi SSID 来指定连接名称
MYSSID=ssid # WiFi SSID 区分大小写
MYPSWD=passwd # WiFi 密码
MYWSKM=wpa-psk # 安全性选择 WPA-WPA2 = wpa-psk or WPA3 = sae (无线路由器或 AP 中查看是哪一种加密方式)
MYWLAN=wlan0 # 网络接口名称 = wlan0 / wlan1
IPV6AGM=stable-privacy # IPv6 地址状态模式 = stable-privacy / eui64
# Add WLAN
nmcli connection add \
con-name $MYCON \
type wifi \
ifname $MYWLAN \
autoconnect yes \
ipv6.addr-gen-mode $IPV6AGM \
wifi.ssid $MYSSID \
wifi-sec.key-mgmt $MYWSKM \
wifi-sec.psk $MYPSWD
nmcli connection up $MYCON
ip -c -br address
修改无线网络连接 ssid
中的 WiFi SSID or PASSWD
并立即生效。
# Set ENV
MYCON=ssid # 无线网络连接名称
MYSSID=ssid # WiFi SSID 区分大小写
MYPSWD=passwd # WiFi 密码
MYWSKM=wpa-psk # 安全性选择 WPA-WPA2 = wpa-psk or WPA3 = sae
# Add WLAN
nmcli connection modify $MYCON \
wifi.ssid $MYSSID \
wifi-sec.key-mgmt $MYWSKM \
wifi-sec.psk $MYPSWD
nmcli connection up $MYCON
ip -c -br address
在网络连接 ether1
上修改 IP 地址分配方式为 静态 IP 地址
并立即生效。
*适用 有线连接 / 无线连接
# Set ENV
MYCON=ether1 # 网络连接名称
IP=192.168.67.167/24 # HOST IP 地址, 其中 24 是子网掩码 对应 255.255.255.0
GW=192.168.67.1 # 网关
DNS=119.29.29.29,223.5.5.5 # DNS 服务器地址
# Chg CON
nmcli connection modify $MYCON \
ipv4.method manual \
ipv4.addresses $IP \
ipv4.gateway $GW \
ipv4.dns $DNS
nmcli connection up $MYCON
ip -c -br address
在网络连接 ether1
上修改 IP 地址分配方式为 DHCP 获取动态 IP 地址
并立即生效。
*适用 有线连接 / 无线连接
# Set ENV
MYCON=ether1 # 网络连接名称
# Chg CON
nmcli connection modify $MYCON \
ipv4.method auto \
ipv6.method auto
nmcli connection up $MYCON
ip -c -br address
在网络连接 ether1
上修改(克隆) MAC 地址
并立即生效, 以解决局域网 MAC 地址冲突问题。
*适用 有线连接 / 无线连接
# Set ENV
MYCON=ether1 # 网络连接名称, 注意匹配网络接口类型
MYTYPE=ethernet # 网络接口类型 = 有线网卡 / 无线网卡 = ethernet / wifi
MYMAC=12:34:56:78:9A:BC # 新的 MAC 地址
# Chg CON
nmcli connection modify ${MYCON} \
${MYTYPE}.cloned-mac-address ${MYMAC}
nmcli connection up ${MYETH}
ip -c -br address
- 新建或修改部分网络参数, 网络连接可能会被断开, 并重新连接网络。
- 由于软硬件环境不同(盒子, 系统, 网络设备等), 生效所需时间
1-15
秒左右, 更长时间未生效的建议检查软硬件环境。
您可以使用 nmcli
实用程序在命令行中禁用 IPv6
协议,参考来源 disable-ipv6。
第一步,先使用 nmcli connection show
命令查看网络连接列表,返回结果如下:
NAME UUID TYPE DEVICE
Wired connection 1 8a7e0151-9c66-4e6f-89ee-65bb2d64d366 ethernet eth0
...
第二步,将连接的 ipv6.method 参数设为 disabled :
nmcli connection modify "Wired connection 1" ipv6.method "disabled"
第三步,重新连接网络:
nmcli connection up "Wired connection 1"
第四步,查看网络连接状态,如果没有显示 inet6 条目,则 IPv6 在该设备上被禁用:
ip address show eth0
第五步,验证 /proc/sys/net/ipv6/conf/eth0/disable_ipv6
文件现在是否包含值 1
# cat /proc/sys/net/ipv6/conf/eth0/disable_ipv6
1
有的设备支持使用无线,启用方法如下:
# 安装管理工具
sudo apt-get install network-manager
# 查看网络设备
sudo nmcli dev
# 启用无线
sudo nmcli r wifi on
# 扫描无线
sudo nmcli dev wifi
# 连接无线
sudo nmcli dev wifi connect "wifi名称" password "wifi密码"
# 显示已保存的网络连接列表
sudo nmcli connection show
# 断开连接
sudo nmcli connection down "wifi名称"
# 忘记连接并取消自动连接
sudo nmcli connection delete "wifi名称"
有的设备支持使用蓝牙,启用方法如下:
# 安装蓝牙支持
armbian-config >> Network >> BT: Install Bluetooth support
# 重启系统
reboot
系统重启后,查看蓝牙驱动是否正常。桌面系统的可以在菜单里连接蓝牙设备。也可以使用终端图形界面安装。
dmesg | grep Bluetooth
# 连接蓝牙设备
armbian-config >> Network >> BT: Discover and connect Bluetooth devices
也可以在终端中使用命令安装:
# 查看蓝牙服务运行状态
sudo systemctl status bluetooth
# 如果未启动,先开启蓝牙服务
sudo systemctl enable bluetooth
sudo systemctl start bluetooth
# 扫描附近的蓝牙设备
bluetoothctl scan on
# 启用蓝牙发现
bluetoothctl discoverable on
# 进行蓝牙 MAC 地址配对
bluetoothctl pair 12:34:56:78:90:AB
# 查看配对好的蓝牙设备
bluetoothctl paired-devices
# 连接蓝牙设备
bluetoothctl connect 12:34:56:78:90:AB
# 信任设备,方便以后直接连接
bluetoothctl trust 12:34:56:78:90:AB
# 断开蓝牙设备
bluetoothctl disconnect 12:34:56:78:90:AB
# 解除蓝牙配对
bluetoothctl remove 12:34:56:78:90:AB
# 阻止连接设备
bluetoothctl block 12:34:56:78:90:AB
系统中已经添加了自定义开机启动任务脚本文件,在 Armbian 系统中的路径是 /etc/custom_service/start_service.sh 文件,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在该脚本中自定义添加相关任务。
使用 armbian-sync
命令可以一键将本地系统中的全部服务脚本更新到最新版本。
我们将 Armbian 系统写入 eMMC 系统时,需要首先确认设备的安卓系统分区表,确保将数据写入至安全区域,尽量不要破坏安卓系统分区表,以免造成系统无法启动等问题。如果写入了不安全的区域,会无法启动,或出现类似下面的错误:
如果你使用的是 2022.11 之后本仓库中发布的 Armbian,你可以复制粘贴以下命令来获得一个记录完整分区信息的网址(设备本身并不需要联网)
ampart /dev/mmcblk2 --mode webreport 2>/dev/null
ampart 的 webreport 模式为 2023.02.03 发布的 v1.2 版本引入的,如果你使用上面的命令无输出,则可能为不支持直接输出网址的旧版,你可以转而使用下面这条命令:
echo "https://7ji.github.io/ampart-web-reporter/?dsnapshot=$(ampart /dev/mmcblk2 --mode dsnapshot 2>/dev/null | head -n 1)&esnapshot=$(ampart /dev/mmcblk2 --mode esnapshot 2>/dev/null | head -n 1)"
得到的网址将会类似于下面这样:
https://7ji.github.io/ampart-web-reporter/?esnapshot=bootloader:0:4194304:0%20reserved:37748736:67108864:0%20cache:113246208:754974720:2%20env:876609536:8388608:0%20logo:893386752:33554432:1%20recovery:935329792:33554432:1%20rsv:977272832:8388608:1%20tee:994050048:8388608:1%20crypt:1010827264:33554432:1%20misc:1052770304:33554432:1%20instaboot:1094713344:536870912:1%20boot:1639972864:33554432:1%20system:1681915904:1073741824:1%20params:2764046336:67108864:2%20bootfiles:2839543808:754974720:2%20data:3602907136:4131389440:4&dsnapshot=logo::33554432:1%20recovery::33554432:1%20rsv::8388608:1%20tee::8388608:1%20crypt::33554432:1%20misc::33554432:1%20instaboot::536870912:1%20boot::33554432:1%20system::1073741824:1%20cache::536870912:2%20params::67108864:2%20data::-1:4
将这个网址复制到你的浏览器打开,即可看到格式清晰明了的 DTB 分区信息和 eMMC 分区信息:
当你需要分享分区信息给其他人时(比如,发布到本仓库以来汇报某一新设备的情况,或者寻求他人的帮助),尽量分享网址本身,而不是截图。如果介意网址太长,可以借用一些免费的短网址工具。
- 一方面,网页上的分区信息在每次访问时都会动态生成,对于某些分区是否能写入的标注,以及表格的格式等都可能会更新。
- 另一方面,从截图中其他人也不能方便地复制分区参数做计算等。
另外,也不需要额外地将参数整理到表格文件,网页上表格的布局已经特意设计为仅需复制粘贴就可以导入到 Excel 或者 LibreOffice Calc 中。
DTB 表是安卓 DTB 中记录的每个盒子系统希望的分区布局,这一布局里一般会以一个大小为自动填充的 data
分区为结尾,所以同系统(也必然包括同型号)的盒子,这里的布局必然是相同的。盒子上实际的分区布局会因为 eMMC 的容量不同而各有差别,但总是由 DTB 的分区布局所决定的(即已知 DTB 分区布局 +eMMC 准确大小,必然可推知 eMMC 分区情况。 上面的 DTB 分区信息和 eMMC 分区信息并非来自同一个盒子,你看出来了吗?)。
eMMC 表是盒子上实际的 eMMC 分区布局。其中每一行表示一块存储区域,这一存储区域既可能是一个分区,也可能是分区间的空隙(因为晶晨的诡异决策,每个分区之间都至少有 8M 的空隙,计划留作他用,结果到最新的 S905X4 都没有用上,十分浪费空间)。对应分区的行中,字体为黑色,且偏移和掩码栏均有数值;对应空隙的行中,字体为灰色,偏移和掩码栏没有数值,且分区名为 gap
。
eMMC 表中,每一块存储区域的最后一栏为可写入的情况,绿色且 yes
表示这一区域可以写入,红色且 no
表示这一区域绝对不可以写入,黄色且有标注则表示某前提的下可以写入,或者只有部分可以写入。
以上表为例,bootloader
分区对应的 0+4M
(0M~4M
)绝对不可写入,其后的 32M
空隙(4M~36M
)可以写入,reserved
分区对应的 36M+64M
(36M~100M
)绝对不可写入,其后的空隙一直到 env
前的空隙(100M~836M
)都可以写入,env
的1M往后(837M一直到结尾
)在不需要安卓启动 logo 的情况下都可以写入,则 eMMC 上所有可写入的范围为:
- 4M~36M
- 100M~836M
- 837M~结尾
在需要安卓启动 logo 的情况下,额外的,logo
分区对应的 852M + 32M (852M~884M
)不能写入,则 eMMC 上所有的可写入范围为:
- 4M~36M
- 100M~836M
- 837M~852M
- 884M~结尾
如果你的设备在使用 armbian-install
且 -a
参数(使用 ampart 调整 eMMC 分区布局)为 yes
(默认值)的情况下失败,则你的盒子不能使用最优化的布局(即把 DTB 分区信息调整为只有 data
,再由此生成 eMMC 分区信息,然后将所有还存在的分区均向前挪动,如此一来,117M 向后的空间便均可使用),你需要在 armbian-install 中修改对应的分区信息。
此文件中,声明分区布局的关键参数有三个:BLANK1
, BOOT
, BLANK2
。其中 BLANK1
表示从 eMMC 开头算起的不能使用的大小;BOOT
表示在 BLANK1
以后创建的用来存放内核、DTB 等的分区的大小,最好不要小于 256M,BLANK2
表示 BOOT
以后不能使用的大小;在此之后的空间会全部用来创建 ROOT
分区,储存整个系统中 /boot
挂载点以外的数据。三者均应为整数,且单位为MiB (1 MiB = 1024 KiB = 1024^2 Byte)
讨论上一段中不需要 logo
分区的情况,我们自然希望将所有能使用的空间全部使用,但是 4M~36M
的区域由于太小,不能用作 BOOT
,所以只能将它算在不能用的 BLANK1
里面。而 100M~836M
的区域,用作 BOOT
绰绰有余,则可以将这 736M 全部分配给 BOOT
。此后再有 836M~837M
的不能使用区域,便算给 BLANK2
,那么应该使用的参数就应该如下(下文仅以 s905x3
为例,若你的 SoC 为其他,需要修改其他的对应代码块):
# Set partition size (Unit: MiB)
elif [[ "${AMLOGIC_SOC}" == "s905x3" ]]; then
BLANK1="100"
BOOT="736"
BLANK2="1"
u-boot 文件是引导系统正常启动的重要文件。Amlogic,Allwinner 和 Rockchip 设备在获取源码和编译流程上略有不同。
由于 Amlogic 系列的设备厂商大多数都是闭源的,所以我们需要从设备上提取 u-boot 相关文件,然后再进行编译。这里介绍的方法来自 unifreq 大佬分享的制作教程。
提取需要使用 HxD 软件。可以从 官网下载链接 或 备份下载链接 获取安装。
在 cmd
面板中依次执行以下命令提取相关文件,并下载到本地电脑。
# 使用 adb 工具进入盒子
adb connect 192.168.1.111
adb shell
# 导出 bootloader 命令
dd if=/dev/block/bootloader of=/data/local/bootloader.bin
# 导出 dtb 命令
cat /dev/dtb >/data/local/mybox.dtb
# 导出 gpio 命令
cat /sys/kernel/debug/gpio >/data/local/mybox_gpio.txt
# 依次把 bootloader、dtb 和 gpio 文件都下载到本地电脑C盘根目录下的 mybox 文件夹
adb pull /data/local/bootloader.bin C:\mybox
adb pull /data/local/mybox.dtb C:\mybox
adb pull /data/local/mybox_gpio.txt C:\mybox
主线 u-boot 最重要的是 acs.bin,用于初始化内存的部分,原厂 u-boot 位于系统最前面的 4MB 位置。使用刚才获得的 bootloader.bin
文件提取 acs.bin
文件。
打开 HxD 软件,打开上面导出的 bootloader.bin
文件,右键 - 选择范围
,起始位置 F200
,长度 1000
,选十六进制
。
复制选择的结果,然后新建文件,插入式粘贴,警告忽略,另存为 acs.bin 文件。
如果是锁了 bootloader 的话这个区域的代码是是乱码就没用了。正常的应该像上图中这样有很多 0
,有 cfg
会连续出现几次,中间会出现 ddr
相关的字样,这种正常代码就是可以使用的。
制作 u-boot 需要 https://github.com/unifreq/amlogic-boot-fip 和 https://github.com/unifreq/u-boot 这两个源码库,编译自己盒子的两个 u-boot 文件。
在 amlogic-boot-fip 源码里面每个机型只有 acs.bin 这个文件是不同的,其它的文件都可以通用。
制作 u-boot 的方法详见 https://github.com/unifreq/u-boot/tree/master/doc/board/amlogic 里的具体说明,选择自己设备的型号进行编译测试。
根据 unifreq 的方法制作 u-boot 需要用到盒子的 acs.bin,dts 和 config 文件。其中安卓系统导出来的 dts 不能直接转换成 Armbian 的格式,需要自己编写一个对应的 dts 文件。根据自己设备具体硬件上的区别部分,比如开关、led、电源控制、tf卡、sdio wifi模块等,使用内核源码库中相似的 dts 文件进行修改制作。
以制作 X96Max Plus 的 u-boot 为例:
~/make-uboot
├── amlogic-boot-fip
│ ├── x96max-plus # 自己创建目录
│ │ ├── asc.bin # 自己制作源文件
│ │ └── other-copy-files... # 复制其他目录的文件
│ │
│ ├── other-source-directories...
│ └── other-source-files...
│
└── u-boot
├── configs
│ └── x96max-plus_defconfig # 自己制作源文件
├── arch
│ └── arm
│ └── dts
│ ├── meson-sm1-x96-max-plus-u-boot.dtsi # 自己制作源文件
│ ├── meson-sm1-x96-max-plus.dts # 自己制作源文件
│ └── Makefile # 编辑
├── fip
│ ├── u-boot.bin # 生成文件
│ └── u-boot.bin.sd.bin # 生成文件
├── u-boot.bin # 生成文件
│
├── other-source-directories...
└── other-source-files...
- 下载 amlogic-boot-fip 源码。在根目录创建 x96max-plus 目录,里面的文件除了自己制作的
asc.bin
文件外,其他文件可以从其他目录下复制。 - 下载 u-boot 源码。制作对应的 x96max-plus_defconfig 文件放入 configs 目录。制作对应的 meson-sm1-x96-max-plus-u-boot.dtsi 和 meson-sm1-x96-max-plus.dts 文件放入 arch/arm/dts 目录,并编辑此目录中的 Makefile 文件,添加
meson-sm1-x96-max-plus.dtb
文件的索引。 - 进入 u-boot 源码目录根目录下,根据文档 https://github.com/unifreq/u-boot/blob/master/doc/board/amlogic/x96max-plus.rst 中的步骤操作。
最终生成的文件有两类:在 u-boot 根目录下的 u-boot.bin
文件是 /boot
目录下使用的不完整版 u-boot(对应仓库中的 overload 目录);在 fip
目录下的 u-boot.bin
和 u-boot.bin.sd.bin
是 /usr/lib/u-boot/
目录下使用的完整版 u-boot 文件(对应仓库中的 bootloader 目录),完整版的两个文件相差 512 字节,大的那个是填充了 512 字节的 0 在前面。
💡提示:在写入 eMMC 进行测试前,请先查看 12.3 的救砖方法。务必掌握短接点位置,有原厂 .img 格式的安卓系统文件,并进行过短接刷机测试,确保救砖方法都已经掌握的情况下再进行写入测试。
由于 Rockchip 设备的大部分厂商都开放了他们的 u-boot 源码,所以可以比较方便地从厂商的源码库中获取到相关的 u-boot 源码,然后进行编译。同时一些开源大佬们也分享了很多更易使用的 u-boot 编译脚本,下面以几个实例介绍几种编译方法。
以编译 Rock5b(rk3588) 为例。
# 01.安装依赖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y git device-tree-compiler libncurses5 libncurses5-dev build-essential libssl-dev mtools bc python dosfstools flex bison
# 02.克隆源码
mkdir ~/rk3588-sdk && cd ~/rk3588-sdk
git clone -b stable-5.10-rock5 https://github.com/radxa/u-boot.git
git clone -b master https://github.com/radxa/rkbin.git
git clone -b debian https://github.com/radxa/build.git
# 源码说明:
# ~/rk3588-sdk/build/:Radxa 辅助脚本文件和用于构建 U-Boot、Linux 内核和根文件系统的配置文件。
# ~/rk3588-sdk/rkbin/:预构建的 Rockchip 二进制文件,包括第一阶段加载程序和 ATF(Arm Trustzone固件)。
# ~/rk3588-sdk/u-boot/:用于启动操作系统(如 Linux 或 Android)的第二阶段引导加载程序。
# 03.编译 u-boot (For ROCK 5B)
cd ~/rk3588-sdk
./build/mk-uboot.sh rk3588-rock-5b
# 04.构建成功后,将放置在 ~/rk3588-sdk/out/u-boot 目录
~/rk3588-sdk/out/u-boot
├── idbloader.img
├── rk3588_spl_loader_v1.08.111.bin
├── spi
│ └── spi_image.img
└── u-boot.itb
通过在 radxa/build 源码的 board_configs.sh
和 mk-uboot.sh
里添加更多选项,可以编译其他设备的 u-boot 文件,例如我编译 Beelink-IPC-R(rk3588) 设备的使用方法。
cm9vdA 在他的 cm9vdA/build-linux 开源项目里提供了编译 u-boot 和 kernel 的脚本和使用方法,我在一些 Rockchip 设备的 u-boot 编译中使用了他的项目并进行了过程记录,摘录部分以供参考。
- 编译 Lenovo-Leez-P710(rk3399) 设备的 u-boot:Link
- 编译 DLFR100(rk3399) 设备的 u-boot:Link
- 编译 ZYSJ(rk3399) 设备的 u-boot:Link
如果内存大小识别不正确(4G内存识别为1-2G是不正常,识别为3.7G是正常),可以尝试手动复制一份 /boot/UBOOT_OVERLOAD
文件(注意是复制
一份,不要改名
,改名后安装与更新等操作后将无法启动),在 USB
中使用时另存为 /boot/u-boot.ext
,在 eMMC
中使用时另存为 /boot/u-boot.emmc
。
除了想尝试解决内存的问题外,不要手动复制 u-boot 文件,添加不正确会导致无法启动以及出现各种问题。
有些新设备不在目前的支持列表(或有变异体),可以通过反编译,调整相关参数进行尝试。
# 安装依赖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y device-tree-compiler
# 1. 反编译命令(使用 dtb 文件生成 dts 源码)
dtc -I dtb -O dts -o xxx.dts xxx.dtb
# 2. 编译命令(使用 dts 编译生成 dtb 文件)
dtc -I dts -O dtb -o xxx.dtb xxx.dts
# 3.保存数据并重启
sync && reboot
# 4.[自选动作]根据需求进行测试
# 例如在解决 12.16 中介绍的问题时,重新安装测试
armbian-install
在 Amlogic 设备中,可以在 /boot/uEnv.txt
文件中进行添加/修改/删除等设置。在 Rockchip 和 Allwinner 设备中在 /boot/armbianEnv.txt
文件中进行设置(添加至 extraargs
或 extraboardargs
参数里)。使用 /boot/extlinux/extlinux.conf
的设备在这个文件里配置。每次更改后要重启才能生效。
-
比如
Home Assistant Supervisor
应用只支持docker cgroup v1
版本,而目前 docker 默认安装的都是最新的 v2 版本。如需切换至 v1 版本,可以在 cmdline 中添加systemd.unified_cgroup_hierarchy=0
参数设置,重启后就可以切换至docker cgroup v1
版本。 -
通过在 cmdline 中添加
max_loop=128
设置,可以调整允许的 loop 挂载数量。 -
通过在 cmdline 中添加
usbcore.usbfs_memory_mb=1024
设置,可以永久将 USBFS 内存缓冲区从默认的16 mb
改为更大(cat /sys/module/usbcore/parameters/usbfs_memory_mb
),提升 USB 传输大文件的能力。 -
通过在 cmdline 中添加
usbcore.usb3_disable=1
设置,可以禁用 USB 3.0 的所有设备。
为一个设备构建 Armbian 系统,需要用到 设备配置文件
、系统文件
、u-boot 文件
、流程控制文件
共 4 部分,具体添加方法介绍如下:
在配置文件 /etc/model_database.conf 里面,根据设备的测试支持情况,添加对应的配置信息。其中 BUILD
的值是 yes
的是默认构建的部分设备,对应的 BOARD
值 必须唯一
,这些盒子可以直接使用默认构建的 Armbian 系统。
默认值是 no
的没有打包,这些设备使用时需要下载相同 FAMILY
的 Armbian 系统,在写入 USB
后,可以在电脑上打开 USB 中的 boot 分区
,修改 /boot/uEnv.txt
文件中 FDT 的 dtb 名称
,适配列表中的其他设备。
通用文件放在:build-armbian/armbian-files/common-files
目录下,各平台通用。
平台文件分别放在 build-armbian/armbian-files/platform-files/<platform>
目录下,Amlogic,Rockchip 和 Allwinner 分别共用各自平台的文件,其中 bootfs
目录下是 /boot 分区的文件,rootfs
目录下的是 Armbian 系统文件。
如果个别设备有特殊差异化设置需求,在 build-armbian/armbian-files/different-files
目录下添加以 BOARD
命名的独立目录,根据需要建立 bootfs
目录添加系统 /boot
分区下的相关文件,根据需要建立 rootfs
目录添加系统文件。各文件夹命名以 Armbian
系统中的实际路径为准。用于添加新文件,或覆盖从通用文件和平台文件中添加的同名文件。
Amlogic
系列的设备,共用 bootloader 文件和 u-boot 文件,如果有新增的文件,分别放入对应的目录。其中的 bootloader
文件在系统构建时会自动添加至 Armbian 系统的 /usr/lib/u-boot
目录,u-boot
文件会自动添加至 /boot
目录。
Rockchip
和 Allwinner
系列的设备,为每个设备添加以 BOARD
命名的独立 u-boot 文件目录,对应的系列文件放在此目录中。
构建 Armbian 镜像时,这些 u-boot 文件将根据 /etc/model_database.conf 中的配置,由 rebuild 脚本写入对应的 Armbian 镜像文件中。
在 yml 工作流控制文件 的 armbian_board
中添加对应的 BOARD
选项,支持在 github.com 的 Actions
中进行使用。
有些设备可以从 USB/SD/TF 正常启动 Armbian 使用,但是写入 eMMC 时会报 I/O 写入错误,例如 Issues 中的案例,报错内容如下:
[ 284.338449] I/O error, dev mmcblk2, sector 0 op 0x1:(WRITE) flags 0x800 phys_seg 1 prio class 2
[ 284.341544] Buffer I/O error on dev mmcblk2, logical block 0, lost async page write
[ 284.446972] I/O error, dev mmcblk2, sector 0 op 0x1:(WRITE) flags 0x800 phys_seg 1 prio class 2
[ 284.450074] Buffer I/O error on dev mmcblk2, logical block 0, lost async page write
[ 284.497746] I/O error, dev mmcblk2, sector 0 op 0x1:(WRITE) flags 0x800 phys_seg 1 prio class 2
[ 284.500871] Buffer I/O error on dev mmcblk2, logical block 0, lost async page write
这种情况下可以调整所使用的 dtb 的工作模式速度和频率,来稳定对存储的读写支持。使用 sdr 模式时,频率是速度的 2 倍,使用 ddr 模式时,频率等于速度。如下:
sd-uhs-sdr12
sd-uhs-sdr25
sd-uhs-sdr50
sd-uhs-ddr50
sd-uhs-sdr104
max-frequency = <208000000>;
以内核源码的 dts 文件中的代码片段举例:
/* SD card */
&sd_emmc_b {
status = "okay";
bus-width = <4>;
cap-sd-highspeed;
sd-uhs-sdr12;
sd-uhs-sdr25;
sd-uhs-sdr50;
max-frequency = <100000000>;
};
/* eMMC */
&sd_emmc_c {
status = "okay";
bus-width = <8>;
cap-mmc-highspeed;
max-frequency = <100000000>;
};
一般情况下,把 &sd_emmc_c
的频率由 max-frequency = <200000000>;
下调为 max-frequency = <100000000>;
即可解决问题。如果不行可继续下调到 50000000
进行测试,并通过调整 &sd_emmc_b
来对 USB/SD/TF
进行设置,也可以使用 sd-uhs-sdr
进行限速。你可以通过修改 dts 文件并 编译 得到测试文件,也可以通过 12.13 节
中介绍的方法对已有的 dtb 文件进行反编译修改生成测试文件。反编译 dtb 文件修改时使用十六进制的值,其中十进制的 200000000
对应的十六进制为 0xbebc200
,十进制的 100000000
对应的十六进制为 0x5f5e100
,十进制的 50000000
对应的十六进制为 0x2faf080
,十进制的 25000000
对应的十六进制为 0x17d7840
。
除了通过系统软件层来解决,还可以发挥 钞能力 和 动手能力 解决。
声音问题的错误日志信息:
Mar 29 15:47:18 armbian-ct2000 kernel: fe.dai-link-0: ASoC: dpcm_fe_dai_prepare() failed (-22)
Mar 29 15:47:18 armbian-ct2000 kernel: fe.dai-link-0: ASoC: no backend DAIs enabled for fe.dai-link-0
请参考 Bullseye NO Sound 中的方法进行设置。
curl -fsSOL https://github.com/ophub/kernel/releases/download/tools/bullseye_g12_sound-khadas-utils-4-2-any.tar.gz
tar -xzf bullseye_g12_sound-khadas-utils-4-2-any.tar.gz -C /
systemctl enable sound.service
systemctl restart sound.service
重启 Armbian 测试。如果声音仍然不工作,可能是因为你的盒子用的是旧的 conf 对应的声音输出路线,需要在 /usr/bin/g12_sound.sh 里面注释掉 L137-L142
对应的新配置(主要是给 G12B 用的,也就是 S922X,旧的 G12A/S905X2 之前,以及基于 G12A 的 SM1/S905X3 大部分用不来),然后取消 L130-L134
对应的旧配置的注释。
在 Armbian 系统中的 /boot
目录下,boot.scr
是用于引导系统的文件。boot.scr
是 boot.cmd
的编译文件。boot.cmd
是 boot.scr
的源码文件。可以通过修改 boot.cmd
文件来修改 boot.scr.
文件,然后通过 mkimage
命令编译成 boot.scr
文件。
这两个文件一般不需要修改,如果有调整需求,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 安装依赖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y u-boot-tools
# 编辑 boot.cmd 文件
cd /boot
copy /boot/boot.cmd /boot/boot.cmd.bak
copy /boot/boot.scr /boot/boot.scr.bak
nano boot.cmd
# 编译命令
mkimage -C none -A arm -T script -d boot.cmd boot.scr
# 重启测试
sync
reboot
# 补充说明
# 在 Amlogic 设备中,在 USB 中使用的是 /boot/boot.scr 文件,写入 eMMC 时使用的是 /boot/boot-emmc.scr 文件。
在软件中心 armbian-software
里选择 201
可以安装桌面,在安装桌面时会询问是否开启远程桌面,输入 y
即可开启。远程桌面的默认端口是 3389
,可以根据需要自定义使用其他端口:
sudo nano /etc/xrdp/xrdp.ini
# 修改为自定义端口,例如 5000
port=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