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read every piece of feedback, and take your input very seriously.
To see all available qualifiers, see our documentation.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前段时间因为才想起还缺人文公选的两个学分,就赶忙去看了看还剩什么公选可以选,我选的时候错过了毕业生专场,也错过了正常选课,只赶上了改选的时间,看了一圈,似乎都没有可选的了。天无绝人之路,突然发现有一门课选课情况是119/120,心想是哪位好心人退选了,才让我搭了个顺风车。抱着有课上补学分就很开心的心情,我今天本想随便听听这门课,结果越听越起劲,干脆就放下手头的事,认真的开始审视和思考老师给出的知识和问题。
这门公选是mooc性质的,名字叫《思辨与创新》,老师来自复旦法学院,看起来还比较年轻。他讲的很好,今天听了第一章之后有几个印象深刻的知识点。
才大心细:才大,人求知需要突破学科壁垒,多去了解各个方面的内容,专精针对专业内,博闻针对专业外,信息的交叉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视角。心细,“敏感”,有意识地捕捉自我的思绪,求知提问是源于个人强烈的愿望,而不是随大流。
结构洞:处在交叉学科之间,可以获取更多的关注和资源。
创新产生的方式:
然后第一章的最后提到儒学学习结构,“学而时习之”,学习与实践并存,“有朋自远方来”,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人不知而不愠”,自我沉淀和反省。
老师还布置了挺多阅读材料,记录一下:
之所以听得进去,我一定是什么被触动了,这个点就在于,我其实是相当理工科学至上的人,现实世界中的“文科”学生大多让我失望,因为他们一部分人本身没有贯彻学习过一门科学知识,即使马列之类讲求科学,但学习的人却不一定能够实践,导致说话特别飘,没有根基,我特别不爱听,后来与小咔讨论,其实我最能听进去的是有科学教育背景的文科人,他们讲东西才会是全面的。但这其实要求很高,毕竟“文科”在中国的教育中,至少对于高中阶段来说,是给学习吃力的孩子们准备的。我极少见到有人因为对历史政治感兴趣而主动选择文科,反而是自己的理科班上,有几个思辨能力极强,又对这些内容极感兴趣的。
我反思自己慢慢也陷入学科桎梏,即使从事的是计算机和美术的交叉专业,但是对人文这方面缺少关注,表达能力日益降低,面对道德困境说不出个所以然,因此决心要从井底之蛙的状态中跳脱出来。
但是观看mooc的时候有很不满的一点,中国的mooc不知为何采用的短视频的形式,一节课平均在七分钟左右,如果是真心想听,就会被中间不停跳出来的无意义提问和长长的视频开头打断,非常恼人。我最讨厌的就是知识的碎片化,一节课好好的讲至少也该有二十分钟,现在这样就很没道理。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
让自己的想法被证明
前提
方法
阅读材料:
Sorry, something went wrong.
No branches or pull requests
20200316
前段时间因为才想起还缺人文公选的两个学分,就赶忙去看了看还剩什么公选可以选,我选的时候错过了毕业生专场,也错过了正常选课,只赶上了改选的时间,看了一圈,似乎都没有可选的了。天无绝人之路,突然发现有一门课选课情况是119/120,心想是哪位好心人退选了,才让我搭了个顺风车。抱着有课上补学分就很开心的心情,我今天本想随便听听这门课,结果越听越起劲,干脆就放下手头的事,认真的开始审视和思考老师给出的知识和问题。
这门公选是mooc性质的,名字叫《思辨与创新》,老师来自复旦法学院,看起来还比较年轻。他讲的很好,今天听了第一章之后有几个印象深刻的知识点。
才大心细:才大,人求知需要突破学科壁垒,多去了解各个方面的内容,专精针对专业内,博闻针对专业外,信息的交叉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视角。心细,“敏感”,有意识地捕捉自我的思绪,求知提问是源于个人强烈的愿望,而不是随大流。
结构洞:处在交叉学科之间,可以获取更多的关注和资源。
创新产生的方式:
然后第一章的最后提到儒学学习结构,“学而时习之”,学习与实践并存,“有朋自远方来”,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人不知而不愠”,自我沉淀和反省。
老师还布置了挺多阅读材料,记录一下:
之所以听得进去,我一定是什么被触动了,这个点就在于,我其实是相当理工科学至上的人,现实世界中的“文科”学生大多让我失望,因为他们一部分人本身没有贯彻学习过一门科学知识,即使马列之类讲求科学,但学习的人却不一定能够实践,导致说话特别飘,没有根基,我特别不爱听,后来与小咔讨论,其实我最能听进去的是有科学教育背景的文科人,他们讲东西才会是全面的。但这其实要求很高,毕竟“文科”在中国的教育中,至少对于高中阶段来说,是给学习吃力的孩子们准备的。我极少见到有人因为对历史政治感兴趣而主动选择文科,反而是自己的理科班上,有几个思辨能力极强,又对这些内容极感兴趣的。
我反思自己慢慢也陷入学科桎梏,即使从事的是计算机和美术的交叉专业,但是对人文这方面缺少关注,表达能力日益降低,面对道德困境说不出个所以然,因此决心要从井底之蛙的状态中跳脱出来。
但是观看mooc的时候有很不满的一点,中国的mooc不知为何采用的短视频的形式,一节课平均在七分钟左右,如果是真心想听,就会被中间不停跳出来的无意义提问和长长的视频开头打断,非常恼人。我最讨厌的就是知识的碎片化,一节课好好的讲至少也该有二十分钟,现在这样就很没道理。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