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27 lines (14 loc) · 2.82 KB

bloom_filter.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27 lines (14 loc) · 2.82 KB

Bloom Filter 结构

布隆过滤器(Bloom Filter),1970 年由 Burton Howard Bloom 在论文《Space/Time Trade-offs in Hash Coding with Allowable Errors》提出。布隆过滤器是一种基于 Hash 的高效查找结构,能够快速(常数时间内)回答“某个元素是否在一个集合内”的问题。

该结构因为其高效性,被大量应用到网络和安全领域,例如信息检索(BigTable 和 HBase)、垃圾邮件规则、注册管理等。

基于 Hash 的快速查找

在布隆过滤器之前,先来看基于 Hash 的快速查找算法。在前面的讲解中,我们提到,Hash 可以将任意内容映射到一个固定长度的字符串,而且不同内容映射到相同串的概率很低。因此,这就构成了一个很好的“内容 -> 索引”的生成关系。

试想,如果给定一个内容和存储数组,通过构造 Hash 函数,让映射后的 Hash 值总不超过数组的大小,则可以实现快速的基于内容的查找。例如,内容 “hello world” 的 Hash 值如果是 “100”,则存放到数组的第 100 个单元上去。如果需要快速查找任意内容,如 “hello world” 字符串是否在存储系统中,只需要将其在常数时间内计算 Hash 值,并用 Hash 值查看系统中对应元素即可。该系统“完美地”实现了常数时间内的查找。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映射后的值限制在一定范围(如总数组的大小)内时,会发现 Hash 冲突的概率会变高,而且范围越小,冲突概率越大。很多时候,存储系统的大小又不能无限扩展,这就造成算法效率的下降。为了提高空间利用率,后来人们基于 Hash 算法的思想设计出了布隆过滤器结构。

更高效的布隆过滤器

布隆过滤器

布隆过滤器采用了多个 Hash 函数来提高空间利用率。

对同一个给定输入来说,多个 Hash 函数计算出多个地址,分别在位串的这些地址上标记为 1。进行查找时,进行同样的计算过程,并查看对应元素,如果都为 1,则说明较大概率是存在该输入。

布隆过滤器相对单个 Hash 算法查找,大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可以使用较少的空间来表示较大集合的存在关系。

实际上,无论是 Hash,还是布隆过滤器,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基于内容的编址。Hash 函数存在冲突,布隆过滤器也存在冲突。这就造成了两种方法都存在着误报(False Positive)的情况,但绝对不会漏报(False Negative)。

布隆过滤器在应用中误报率往往很低,例如,在使用 7 个不同 Hash 函数的情况下,记录 100 万个数据,采用 2 MB 大小的位串,整体的误判率将低于 1%。而传统的 Hash 查找算法的误报率将接近 10%。